我們常常以為,跟隨耶穌的條件是遵行兩大誡命:愛天主,愛近人如同自己。
但在伯多祿認出耶穌是默西亞後的一段對觀中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和福音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救得性命。」(谷8:34-35)
聖保祿用了另一個表達:「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a) 「所以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格後5:17)
耶穌的說法,令人膽怯,因為好像要喪失生命。聖保祿用新我、舊我去表達,較易接受。
近代,牟敦修士、基廷神父有一個石破天驚的洞見,就是認為我們都是以一個假我在活著。只要假我不死,真我就不能出現。這一說法之所以令人震撼,是因為其廣為其他宗教、靈性追求者接受。現在西方,真我、假我可以說是一個專有名詞,大眾琅琅上口。甚至流行文化如MATRIX也把有關觀念加以運用。
當我們能明白流行文化對真我假我的觀念,再用這觀念來看耶穌說的話,便發現了一遍新的天地。
耶穌說的棄絕自己,這個「自己」,當然就是假我。我們人類,自小便以為一直生活,思想中的個體便真的是「自己」,笛卡兒就因此而說出「我思故我在」。
但可惜的是,這個思考中的思想,可以是虛假的,可以欺騙我的。例如,某人可以想象、認為、假設、思考著自己是如何的聰明、漂亮、謙遜、願意為主犧牲……但在旁人眼中,這些都是假的,相信我們也遇過這樣的人。
若一個思想,可以欺騙自己,怎能說是真我?真我是誠實不欺的。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活在假我當中,只要檢視自己曾否自我欺騙便知道。有時甚至欺騙了自己,也不自知。這就是假我。
耶穌說,要棄絕「自己」這個假我,尋找「真我」,在「真我」內有天主。但這是一條艱難痛苦的路。所以便要背上自己的十字架(代表痛苦),跟隨耶穌。當耶穌在我們的靈性關係中為我們除去假我,就代表我們喪失了「自己的性命」,尋得真我,就代表「必要救得性命」。
所以,耶穌定下我們跟隨的條件,其實是幫我們去尋找真實的生命,當中必有痛苦,並不是耶穌想我們受苦,而是除去假我的必然痛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