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參與早上九點的彌撒,排隊領聖體時,環顧四望,全場沒有一個人,注意,沒有一個人的樣子,像中學生。換言之,一台擠滿人的彌撒裡,至少,沒有某一個年階的青年,一個都沒有。
再推前一星期,參與同一個堂區的兒童彌撒。我看到其中一排,整整一排,坐滿了十多個中一、中二的青年了。我觀察他們好一陣子(請寬恕我在彌撒中分心),絕大部分都在聊天聊天再聊天,有一位很文靜,全程都在發呆。
再來,另一個堂區,本來是主日學學生參與的主日彌撒,因放假而變得空蕩蕩。半滿的座位,白髮蒼蒼的教友,帶點衰敗的氣氛,因為沒有小孩子和他們父母,沒有那些生氣與熱鬧,教會老化的真貌,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
教區再一次以青年為焦點,個人覺得是很正確的。經過廿年(又或30年)的流失,香港教區已經形成一個明顯的斷層,就是在堂區裡,20至40歲的人,少得很可憐。
當然,如普世青年節這類活動,讓我們有錯覺,我們還有很多青年。所以是錯覺,首先是參與普世青年節的青年,不少與堂區沒有連繫的;其次,把整個堂區的青年集合起來,好像還有一定的數量,當他們分散到自己的堂區,就是少數的少數了。
那麼,聚焦青年,代表我們需要什麼行動呢?三條路:
(1) 讓兒童成長為青年後,仍然留在堂區裡,這是主學培育的重要問題;
(2) 讓有大量青年的教會學校,成為福傳的基地,擴展青年教友的可能;
(3) 讓留在堂區的青年得到「充權」,他們是堂區的未來,讓他們增加歸屬感;
或啐還有很多其他方向,最重要的是:
教會的未來屬於青年,不是青年需要教會,而是教會需要青年。(圖篤姬)
Photo by Vince Fleming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