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地地
一位朋友告訴我,將會在明年移居加拿大。雖然跟這位朋友相識不久,但是很談得來。聽到他移居外地的消息,心裡面自然有一種悵然的感覺。人在面對分離,少不免會難過。如果面對的是死別,往往更感傷痛。
另一位好朋友的媽媽早前離世。一家人為至親的離去傷心難過。朋友一家都是虔誠的教友,對於人死後的去向,心中有數。不過,在伯母的殯葬禮上,聽朋友分享媽媽的點滴時,我們還是感受到他一家人對媽媽深刻真摰的思念和不捨。自己也不期然的想到,只要有親愛的人,這種別離便不能避免的會發生。
生死別離的感受,就是有大智慧的人,也不能自已。偉大的教父奧思定,記述他母親去世時,這樣說:「我給她閉上眼睛,無比的悲痛湧上心頭」。理智上奧思定知道母親是安逝的,情感上他卻感到肝腸欲裂。奧思定認為這是因為母子相依為命、親愛的生活突然被分裂了。
如果沒有真摯親密的關係,別離時自不會傷感。越是投入於愛之中,在分離的時候越是會引發不能自已的哀痛。福音也有瑪利亞瑪達肋納在耶穌墳墓外邊痛哭的記述(若20:11)。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分離的傷痛感覺,某程度上,是一種愛的記號,一種關係的印證。瑪利亞瑪達肋納的痛哭,正表達出耶穌和追隨他的人的親密關係。
我們的能力和智慧有限,耶穌基督和他的死而復活,卻啟示了給我們,生命是超越了我們可見的界限。雖然我們不知道復活後的具體情況,但可以知道是有些東西不會由現世延續至永生,也有一些東西是會延續下去的。福音表達過門徒認不出復活後的主(路24:16;若20:14),也提到過人會好像在天上的天使一樣(瑪22:30)。這是非延續性的例子。而耶穌與門徒的關係在他復活後則很大程度上是延續下去的。我想,好友和他媽媽的關係,奧思定和他媽媽的關係,也同樣的會超越生死的延續下去。
教會傳統容許和鼓勵為亡者祈禱,我們也向亡者和諸聖請求為世上的人代禱。諸聖相通正是生者死者相連的信仰表達。十一月是煉靈月,我們的祈禱將包括對逝去親友的思念。這種思念,也正好是一種愛的記號,反映現世與死後生命的延續性,也彰顯愛的關係在現世生活的價值。為我們,正是在現世傾力去表達、活出人與人之間的親愛關係的一種提醒。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神學普及/文憑課程」學生會供稿)
Photo by Mantas Hesthave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