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 · 信仰生活

知足並知不足

作者: 劉淑愉

聖詠廿三篇是我最喜愛的達味詩歌。「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他使我臥在青綠的草場,又領我走近幽靜的水旁。」(詠23:1-2)我細數著天主無數的恩典……每天起床,能夠活著,就是恩典。由嬰兒時一無所有到現在一無所缺,天主其實一直眷顧著我、祝福著我。「縱使我應走過陰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險,因你與我同在。你的牧杖和短捧,是我的安慰舒𣈱。」(詠23:4)我不會忘記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為我們帶來負資產的打擊,我和先生同一天失掉工作在餐廳流淚的情景,是祢把我們從谷底拉出,揹著我們走過漫漫長路,讓我們重拾笑容。我亦不會忘記2003年沙士疫潮前一個月那得而復失的傷痛,是祢親自抹去我的涙痕,而在最適當的時候賜給了我兩個乖巧的孩子…… 想到這裡,我知足我的所有,因一切都是來自上主的恩賜,主為我牧,常存感恩。 原來天主一直對我不離不棄,祂的愛從未缺席,祂的恩寵是白白贈與、俯就善意。在悠悠歲月裡,但願生命的一切境遇中能與主同行,就是我最大的福份。「在我一生歳月裡,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詠23:6)

自十年前領洗以來,時常察覺到別人的長處及自己的不足。 記起徐錦堯神父常常勉勵大家的說話:「肯定自己,欣賞別人;學習別人,豐富自己。」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因為知不足,所以兩年前我報讀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的四年神學課程,學習從神學角度思考信仰和人生。修讀神學前,我感覺神學既神秘、又高深,儼如走進一片森林……是孤獨的、迷茫的。 在修讀短短的一年半時間,我慢慢地揭開這個神秘面紗,無論在聖經、倫理、禮儀、教義四大範疇都使我眼界大開。 我感恩沿途有很多小天使(同行者)一步一步的引領我逐漸走向天主。  我感受到天主教信仰的深度,是如何建基於深厚的聖經、聖傳和教會訓導上。 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在一望無垠的大海中,我只是滄海一粟。 在信仰的追求上,原來要用上整個人,除了用感性,還可以用理性、直覺、經驗、意志等去經驗天主。 學習神學應抱謙遜態度,不應視為高人一等;除了知識上的增長,更應與生活結合,在課堂以外不斷靈修及服務。 天主說: 「一個人若沒有真謙遜,就不會明辨。一個不知明辨的人,會掠奪應當歸於我的光榮,將一切歸功於他自己,滿足他自己的虛榮心。」 (聖加大利納《對話錄》第9章)  學習耶穌所教導的一切,要用上一生的時間,我渴望成長及與祂建立一份較深的位際關係,願能善用天主賜給我的「塔泠通」,為福傳作出準備。

知足和知不足是硬幣的兩面,兩者相輔相成,並使人成長,生命得以豐盛。相信知足加上知不足便是最有福了。「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5:3)「虔敬是一個獲利的富源,但應有知足的心。」(弟前6:6)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神學普及/文憑課程」學生會供稿]

Photo by Simon Marsault 🇫🇷 on Unsplash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