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2019/5/26公教報,「堂邊鶴系列」]
星期天早上九點彌撒,我在中途環顧四週,再三確認,如子女這年紀的教友,真的一個都沒有。我的兒子讀中五、女兒讀中三,聖堂裡年紀與他倆相約的人,就只有祭台上的輔祭。
不是一個星期天,而是接連好幾個星期天,可見星期天的主日彌撒,至少有二分一,沒有中學生參與。大家不妨留意一下,相信不同的堂區會有出入,但中學生近乎絕跡於聖堂,並非個別、短暫的趨勢變化,已經形成常態。
相映成「趣」的是,如果參與兒童彌撒,或者是主日學參與該台彌撒,情景又大不同。聖堂的大部分座位變成兒童樂園,由幼稚園到初中的主日學學生,浩浩蕩蕩,人數之多,有些教友還會投訴自己沒有座位了。
由坐滿聖堂到絕跡彌撒,中間究竟發生什麼事?為何這些受過六年以上主日學培育的孩子,沒有留在堂區裡?很多時候,我們就會歸因於主日學的培育,當中必然是出了問題,所以有這結果。
我不否認主日學有其責任,正如子女出問題,家長的教養必然有其責任。問題是,如果子女出了問題,父母卻不太覺得是問題,哪問題再不是子女的問題,而是家庭問題了。同時,如果父親抱怨母親,母親怪責父親,我們亦不難預測,子女的問題,一定都不容易解決。
堂區的青年日復一日減少,但堂區如常運作,我們可能口中會談到這問題,慨嘆兩句,但彌撒如常,堂慶如儀,日子照樣過。又或是,我們在會議裡提到主日學要改革,至於是否真的改變,又或是改變是否有效,我們都沒時間關注了。
堂區缺乏青年人,我們不應該純粹視之為一個問題,因為問題需要的是解決方法,就好像說,只要我們找到一個方法,青年就會回來堂區,乖乖地參與彌撒,一切又可以回到正軌了。
青年人的消失,也許是天主給予我們的一個徵兆,告訴我們變老了,只按照既有的軌跡運行,沒有回應新的世界。也許我們更需要的是,與青年人重建彼此的連繫,再由他們身上,看到堂區的新貌。
丘建峰
Photo by Nourdine Diouane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