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這本書,並不是因為我也有參與當中的寫作,而是因為當我訪問其中一位傳教士時,我也有問自己:「我可以做傳教士嗎?」
閱畢16位海外傳教士的分享,會發現:
與我同年同月同日領洗的何慧敏,就已兩度去了津巴布韋及柬埔寨福傳,「我可以嗎?」
盧婉婷在肯雅傳教,就多次患上足以致命的瘧疾,甚至遇上旱災,擔心有錢也買不到食物給自己及學校的學生吃,「我可以嗎?」
劉幗碧初到泰北時,被神父質疑:「我不知妳為何要來?」,但她仍然能堅持初衷,「我可以嗎?」
其實,我一早知道我的答案是:「不可以。」我的信德不夠,不能像他們面對排山倒海的困難;與天主的關係沒有像他們這般深厚;文化差異又怕自己不適應。。。。
許多理由,許多藉口,但如果從他們的分享之中,換一個角度看福傳、看傳教士,其實又可以不用長途跋涉。
葉鳳明:「不論你怎樣忙碌,也要去探貧窮的人,透過窮人,就能找到耶穌;當你受到誘惑或沮喪時,你就利用這個時間去探窮人,在窮人那裏你會得到動力。」
「臨在」是這班傳教士一再強調的,張茹:「我們的臨在便是主的臨在。。。主的臨在是看到人有甚麼需要,便幫助他們。」
葉鳳明在書中分享了一個經驗,令人感觸落淚之餘,也想起德蘭修女常說的——心懷大愛做小事。「我記得一個男病人,他快要離世,正當我想幫他換紙尿片和清洗時,隔鄰的病人說不用了,因他快要死了。我說不可以,那麼穢,很不舒服的。當我幫他清理時,我看見他在流眼淚。過了不久,他便過身了。」
所以,雖然彭家怡作為傳教士,常被人問起:「你有沒有令當地的人領洗?你有沒有令當地的人信教?」答案都是「沒有」的時候,於是教友便質疑:「那你做甚麼傳教士?」但她覺得福傳是帶著自己認識的這份信仰去看生命、去生活,並且將平安和祝福帶到那個地方。
而為這些海外傳教士,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去為主做事,雖然沾滿淚水,要面對獨處及困難,但要主的關係卻加深了,獲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恩寵。
盧婉婷曾經說過,3年的海外福傳就好像一個很長的避靜,深化和天主的關係,在一切事上信靠主。
黃文英:信仰旅程就像一輛車在黑夜的雪地中行駛,只看到前面幾米,必須仰賴上主才能向前行。
不說遠的,你願意就在這裏,與天主、與有需要的人一起同行嗎?(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