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乃略是外邦人,一位凱撒勒雅的百夫長,他也敬畏天主,有自己祈禱。當時外邦人有一些是敬畏天主的人。當然,他們還不知耶穌是誰。
科爾乃略是在異象中得天使的指引,前去找伯多祿。其實這時伯多祿也在異象中得主指引,說明天主認為潔淨的,不可稱為污穢。於是伯多祿應邀前往,向科爾乃略講述耶穌時,聖神便降臨在科爾乃略及其親友身上,伯多祿這時才明白,天主是要他也為這些外邦人施洗。
當伯多祿回到耶路撒冷,便受猶太傳統的信主者非難,說伯多祿破壞了梅瑟的法律。但伯多祿向他們解釋天主如何指引他,外邦人並非不潔,以及聖神降臨在科爾乃略他們身上,令到猶太基督徒也明白「原來天主也恩賜外邦人悔改,為得生命。」
路加為何將科爾乃略這一段,放在這裡?可能有人說,是順著歷史事件的發展,當時發生了這事,便寫下了,有什麼出奇?
事情並不是這樣簡單。聖經作者每一段文字的安排,都是經過詳細考慮的。再看看整卷《宗徒大事錄》,路加最想說的是什麼?
有些學者認為,《宗徒大事錄》,有時可以說是《保祿大事錄》,因為從十三章開始,全都是保祿的事跡。因此,路加是想敘述保祿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傳遍當時世界的事跡,記錄下來。
而保祿所面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最大的敵人是誰?根據保祿書信(這些書信,成書早過四本福音及宗徒大事錄),最大的敵人是守梅瑟法律的猶太基督徒。他們要外邦人也守梅瑟法律,以致和保祿有很大的爭辯。
路加知道這種情況,於是寫了科爾乃略的事跡,由伯多祿為保祿開路,說明天主完全接納外邦人,在領洗時也沒有要求他們受割損。故此,保祿所做的,完全是乎合天主的意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