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羅馬人書是保祿最重要的書信,可能大部分人都會贊成。因為這書信建構了保祿最系統的神學論述。
在十六世紀後,羅馬人書更顯其地位,因為奧斯定會的修士馬丁路德正正是通過默想羅馬人書,才從心理的重壓得釋放,馬丁路德好像將羅馬人書更新了一樣,將這書信成為解釋因信成義的重要原素。所以,為基督新教的朋友來說,很多人都十分重視這卷書。
其實,天主教不是不重視羅馬人書及因信成義,但天主教的教義除了聖經外,還要聖傳及訓導支持,所以對比起基督新教,有不同的側重點。天主教往往會以雅各伯書2章14節——「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來平衡羅馬人書。
但無論如何,「因信成義」始終是羅馬人書及保祿本人最重要的神學思想。
每個時代的人,都因著社會的影響,我不會再像保祿一樣,這麼感受到因信成義而來的激情。相反,在羅馬書中,保祿在7章15節說的——「因為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麼:我所願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是我感受最深的。
寫自己的感受,好像很不專業,但今天的社會,更重視每個人的自己經驗,我們要學習在教會的訓導及自己的經驗中取得平衡,再去反思自己的信仰如何面對人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