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 2000+ —
2nd & 4th Monday
隱修生活傳統的出現,始於重要的選擇與決定——追求心靈上的修煉,希望度更虔敬與熱心的信仰生活。
早在第三、四世紀,教會的禮儀發展愈具規模及系統化,禮節亦愈加繁華璀璨,一些信徒傾向回到根本,效法基督精神,選擇走進曠野。實踐這種靈修精神的鼻祖,以聖安當 (St Anthony, 251-356) 為代表,他被稱為沙漠隱修之父。再過四天,1 月 17 日是他的瞻禮,他享年 105 歲。
聖安當在三十四歲時,毅然放下一切,退隱埃及亞歷山大城西的沙漠,後遷居尼羅河附近的一座山上,二十五年間,獨修山間荒蕪洞穴中,經歷「多姿多采」的屬靈爭戰。當時亞歷山大城的主教亞大納修著的《聖安當傳》(Life of St Anthony) 這樣說:
「聖安當除了默想天主之外,其餘的時間只作兩件事:一、與內心的情慾爭戰;二、與魔鬼的權勢爭戰。可見在這二十五年內,他把三分之二的時間花在與罪惡爭戰。雖然如此,他並不因為獨修與爭戰而憔悴。他的朋友們一直很關心他的健康,他們以為會看見一位殘弱的老人,然而他們見到聖安當的容貌比二十五年前更平靜而健康。」
對於沙漠獨修的挑戰,以下這個妙趣實在的故事,大家讀後定必領略更深:
「埃及南部有一位長老,他是位很有名的獨修士,獨自一個人住在某一個沙漠地方。撒旦使一個行為不檢的女人去對一些青年說:如果我去毀了你們的獨修士,你們給我什麼酬報。他們同意給一筆相當數目的錢。
「有一天晚上,她來到他的小屋,裝成迷路的樣子,就去敲他的門,他開門出來。見到她,他受了干擾,於是問:你怎樣到這裡來的?她裝哭地說:我迷路了。他被同情心所驅使,便讓她進到小屋的前間,而自己卻進了內間,把門鎖上。但那個不幸的女人哭叫道:父親,野獸會到這裡來把我吃掉。長老再次受到干擾,同時想到天主的審判,說:這件可怕的事怎麼發生在我身上呢?不過,他打開內間的門讓她進去。魔鬼開始向他的心投射燃燒著的火箭。他在自己的內心說:敵人的途徑是黑暗,天主子的是光。於是他點了一個燈籠。可是誘惑繼續侵襲他,他對自己說:好吧,讓我們看看你是否能忍受地獄之火。於是他把手指伸到火焰上。雖然火焰燒著他,他卻渾然不覺,在他之內的欲火竟這樣強烈。他就這樣,燒掉他所有的手指,直到天亮,那個不幸的女人看著他這樣做,怕得要死,幾乎變成石頭。
「早晨,兩個青年來找獨修士,對他說:昨晚有沒有一個女人到這裡來?有,獨修士說,她就在那邊睡著了。但他們說:父親,她死了!於是他揭開身上披著的外衣,給他們看他的手指說:看這是她做的!這個地獄之子!她讓我失去了所有的手指。向他們講述了全部的經過之後,他結論說:經上記載,你不應以惡還惡。因此他祈禱,她活過來了。她皈依了天主,終身過著貞潔的生活。」
聖安當的隱修逐漸受人注意,吸引不少信友前來探訪,不單止是慰問,更是尋道,向他請教隱修靈修的種種。繼而由其他隱修者開創所謂群居式的修道生活,顧名思義,即集合一班隱修士居於修院中,「各自修行」,每天於固定時間祈禱、用餐、勞動及休息,一般都是全天候禁語。
直至六世紀初,聖本篤 (St Benedict) 在意大利中南部的蒙特卡西諾 (Cassino) 建立隱修院,開創本篤會,並編寫隱修生活的規律、綱領與細則,成為後世發展隱修生活的經典。(微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