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 12:1-4
弟後 1:8-10
瑪 17:1-9
要「得到一切」,先要「放下一切」!
第一個「一切」,就是天主,天主就是我們要得到的「一切」。當我們仰望上主,投身投心去追求天主,本應就是人最快樂而圓滿的恩寵泉源!可惜我們被人間的「一切」給佔據著心靈,失落了天主早就給予我們的平安與幸福的神聖面貌。
「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到我指給你的地方去。」(創 12:1)天主給聖祖亞巴郎許諾,他要成為一個福源(創 12:2),而且地上萬民都要因這福源而受天主的祝福。(創 12:3)
上主日的聖經,已給我們啟示人類那憂戚相關的連結——一人犯罪而人人都有罪、一人犠牲卻眾人可得救!天主豈不早就許諾亞巴郎,萬民的祝福,始於他的一個「放下」和「離開」的行動?
我們都是亞巴郎,我們都能「放下」、都能「離開」;放下執著、離開誘惑。不過,在急促而緊密的生活中,我們不其然抓緊許多我們自以為不能放下的「一切」!我們的物質生活、我們的自我期許、我們對知見的執著、我們的既得利益⋯⋯凡此種種,都是窒礙我們邁向天主福源的絆腳石。四旬期提醒我們克己、行愛德施捨、並回歸內心的祈禱生活,其實正正要引導我們從新出發,走向天主福源的懷抱!
保祿再次重申,這份神聖而幸福的召叫,是要我們「放下」:放下我們世俗的行為、自以為是的偏執。要重新啟動天主這聖召,我們應選擇「按照天主的決意和恩寵去生活」。(弟後1:8)不過,耶穌其實完全了解我們人性的局限,「放下」談何容易?
耶穌雖然在萬世以前,已是天主恩寵的泉源,卻願意進入人類有限的歷史時空,成為人的同行者。祂首先向我們展示,追求物質生活、滿足自我期許或甚是攫取權力地位等,實屬不能避免的誘惑,但祂已作了深刻的克己與靈修示範、以及對天主的愛的回應,告訴我們「放下」這些重擔是可能的!在耶穌顯聖容之前,耶穌一定觀察到伯多祿不能放下世俗的重擔⋯⋯
伯多祿對耶穌要成為他心中所期許的默西亞有著錯誤的偏執。當耶穌首次預言自己的受難和復活時,伯多祿居然「以下犯上」諫責耶穌!(瑪16:12)我相信他和當時一般的猶太人並無二致,對耶穌神力和權威有著錯誤的理解,希望耶穌成為一個政治性的默西亞,推翻壓迫他們已久的羅馬政府。可是耶穌居然預言自己將受迫害和死亡,伯多祿當然大受打擊!當人不能放下自我對知見的執著時,正是痛苦和罪惡顯現的最佳時機,而這可以使人排拒天主的決意,順從撒旦,對天主「以下犯上」!
可幸,耶穌因為自己也經歷過這些誘惑,願意對伯多祿來個安撫。當耶穌知道門徒接受不了自己會受難、又不明白及相信復活的可能,決定先向伯多祿、若望及雅各伯顯示一下自己的神聖容貌。可是,當梅瑟和厄里亞同時也顯現時,伯多祿那執著又來了!他不願「放下」此情此景,甚至希望用帳棚留住三人。(瑪17:4)無他,猶太人一向相信,梅瑟和厄里亞這兩位舊約法律與先知的代表,是默西亞復興以色列國的左右手。伯多祿對耶穌要成為他心中所期許的政治性默西的錯誤偏執,相信又再湧現出來了!
耶穌苦難、死亡與復活的逾越奧蹟,為人帶來圓滿的救恩。這份救恩始於他願意放下天主子的「一切」尊貴,甘願與罪人同行同洗。耶穌沒有走政治性默西亞的路,卻以整全的意志回應天主的旨意,救恩從他對人無私奉獻的犧牲之愛中實現!當雲彩中的聲音在他受洗後再次出現(瑪17:5),我們就知道,聽從耶穌的所言所行,就是聽從天主,這才是恩寵之源。只要放下一切自我的執著及離開生活中的誘惑,耶穌的神聖容貌每天都在我們的容貌上顯露出來。
Photo by Samantha Hurley from Bu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