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地地
聽到網上彌撒暫代實體彌撒,第一個反應是,沒得領聖體,一個人坐在電腦前看,豈不孤單。有一兩位朋友索性自由自在,等公開彌撒回來。不過自覺以讀經默想代替了主日感恩祭又不太自在。於是選擇了一試。
團聚?
第一次看網上直播彌撒,不明白為什麼畫面右邊不停有人寫即時訊息,令人很分心。太太有時還會把這部份畫面遮蓋了。有次一個人在家裡對著電腦,嘗試看看即時訊息,原來有許多在作答句回應,有的把當天讀經放上來方便閱讀,當中還有境外教友參與。看著回應畫面的跳動,突然醒悟到,這不是一個人參與的彌撒,而是還有許多兄弟姊妹互相關懷,一起與天主相遇的聚會。
時空?
聖周六那天爸爸九十歳生日,與他晚飯後回家,未能準時觀看逾越節守夜禮直播。幸好還有重播。正掙扎觀看重播算不算參加禮儀,忽然想起感恩祭「紀念」的特色——「超過了時空的阻隔,能讓慶祝的信仰團體與復活的基督一起臨在」*。想到這裡,心安起來看重播了。當然我還會問隔多久看重播才有效這類問題(總不能半年後看復活節的禮儀吧),不過當晚卻自覺能夠分享得到慶祝主復活的神益。
考驗?
看著畫面上參禮人員領聖體,自己不能實領聖體,確是感到有所欠缺。天主知道人的有限,特別給我們一些標記(如感恩祭的餅和酒),助我們與祂相遇。忽然想到很多因為福音的原故被壓迫的先賢,不是也沒有實領聖體的機會,而天主必定可以透過神領聖體與他們同在。在這意義上,神領聖體而又能與主契合,某程度上比起實領聖體的境界更高一點。一個平凡的信友當然不能與先賢相比,不過能夠畫面上看著聖體聖血這標記神領聖體,也未嘗不是一個自我的鍛煉。
網上彌撒會不會是一種跨時空的團聚契機?初期教會的信友未必想像到中世紀華麗的禮儀;同樣,今天我們也不一定想得到,將來網上甚或虛擬境況下,有沒有禮儀生活的發展。習慣了實地參與彌撒,我還是思念著口領聖體的甘飴。不過經過這一段時間的體驗,已經不抗拒網上禮儀,甚至能夠享受它了。現在最不習慣的只是彌撒禮成後沒多久畫面好像突然中斷了,如果在這個時候能夠見到在光座中的聖體,留一點時間給我靜默中祈禱就太好了。
*神學辭典:紀念。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神學普及/文憑課程」學生會供稿)
Photo credit: Mike Licht, NotionsCapital.com on Visualhunt.com / CC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