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班學員送我好幾本釋經書,其中有尤金‧彼得遜的《我跳過了城牆》(註),那是尤金對達味一生的反省。像許多神學家一樣,尤金認為愈充滿人性,愈能深入面對人生各種境況的人,就愈有機會成為整全的人,換言之,他愈有機會肖似降生的天主,而達味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整本書最觸動我者是尤金對達味和默黎巴耳故事的詮釋。默黎巴耳是約納堂的兒子,即撒烏耳的孫子,約納堂和達味的交情深厚,知道父親撒烏耳因嫉妒要殺害達味,便示意他逃亡,二人更泣別立誓,願上主永在二人及其後裔之間 (撒上20:35-42)。後來撒烏耳的三個兒子,包括約納堂被和達味聯合的培肋舍特人殺死,而撒烏耳也自刎(撒上31:1-6),達味便在赫貝龍當猶大王,繼之統一北以色列,時為主前1010年。達味大權在握後,便想起約納堂的後人,派人找默黎巴耳,默黎巴耳在祖父、父親陣亡時只有五歲,由奶媽帶著逃亡,在慌忙中跌跛了腳,成了瘸子(撒下4:1-4)。現在殺父仇家來尋,你道他有何想法?聖經並沒有描述默黎巴耳的心理狀況,他心懷不忿或心存感激?這都要待讀者忖度。但達味卻善待他,讓他同住,同桌共食,更發還撒烏耳的家產,並叫撒烏耳昔日的僕人漆巴服侍默黎巴耳(撒下9:1-13)。
撒下13章接著描寫達味的家庭悲劇,其子阿貝沙隆殺長子阿默農,因後者污辱了他妹妹塔瑪爾,這事迫使達味放逐阿貝沙隆,雖然三年後召回他,但達味始終沒有讓他回家(撒下14:24)。心懷怨恨的阿貝沙隆後來作反,達味被迫逃亡(撒下15:1-30)。他帶著家人,也叫默黎巴耳和他一起走,但服侍默黎巴耳的僕人漆巴卻說默黎巴耳不願走,並說默要留在耶京,原因是他想乘機作王(撒下16:1-4)。
聖經沒有交代達味的內心狀況,他重賞了漆巴,像是完全相信了他的話 (撒下16:4)。歷盡艱辛,阿貝沙隆被殺(撒下18:1-18),達味回京,但他已飽嚐喪子之痛及受人民背離之苦。他回京見到默黎巴耳,後者卻指漆巴哄騙了他,使他不能隨達味逃亡。達味聽了,也沒深究,照樣令默黎巴耳和漆巴平分家產(撒下19:25-31)。
為什麼達味不去深究?究竟誰在撒謊?尤金‧彼得遜說達味不深究,因他要堅持誓言,愛朋友的後裔到底,而舊約的人物達味遙指基督。有人認為達味能如此作,因為他是位聖者,為我們就難以做到。我對此看法有保留,因為聖經每個故事都在對我們發出邀請:如何對背叛你的人毫不計較,善待他如故?
我的看法是當一個人落泊,眾叛親離,這時親人或朋友的背棄有如落井下石,心中哪能不怨恨?但如果他從此和背棄他的人一刀兩斷,從記憶中抹去這個人,他就更感蒼涼、一無所有了。自絕於人或自絕於天主只會令人的生命枯萎,人性消減,成了負數,換言之,真是一無所有。達味的長子死了,次子作反,接著也死了,昔日叱吒風雲的達味嚐到眾叛親離、逃亡的滋味,連故人的兒子,他如此善待的默黎巴耳也乘機插他一刀,他不是一無所有嗎?
達味和默黎巴耳的故事對我來說是當頭棒喝,無論環境如何惡劣,也不能讓它吞噬人性,使我們的人性變得醜惡,使我們的生命素質消退,因這樣一來,我們離天主的肖像會日遠,離祂創造我們的目的:得到豐盛的生命,也更遙遠了。
所以達味到了這田地,上主必使他明白:一無所有、軟弱乏力的人這時只有完全依靠天主,從祂處感到被愛,感到不被離棄,才能重新得力。達味就這樣子取得愛的能力,而且也只有愛的力量才能使他強大,使他的人性增長,從無到有,從蕭條到豐盛。這愛的力量足以令他不再追究,足以令他有能力去包容默黎巴耳和漆巴。
走筆至此,我對詠18:30「靠著我的天主,我跳過了城牆」有了新的理解,城牆是令我們人性消退的環境,唯靠與上主的連結及愛,我們才有力量擁抱生命,擁抱離棄我們的人,把他們納入記憶,使我們雖在逆流中不致成為負數,有能力躍過城牆!
僅以此文獻給在人生旅途上,嘗過孤獨,嘗過眾叛親離,想過要自絕於人及自絕於天主的朋友,希望在天主的幫助下,我們都能跳過生命負面的「城牆」。
阿信
2002年1月初稿,2007年8月重寫於溫市
註:Eugene H. Peterson, Leap over a wall: Earthy Spirituality for Everyday Christian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1998
Photo by Karim MANJRA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