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利瑪竇的奇妙人生

(The Intriguing Journey of Matteo Ricci)
編 著:李韡玲
出 版:萬里
出版日期:2020 年 6 月 (第一版) 7 月 (第二版)
頁 數:203 頁
定 價:HK$98
《利瑪竇音樂劇》近年兩度公演後,湧現一股「利瑪竇熱潮」,霎時間,大家對這位十六世紀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的認識大大增進,利瑪竇在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對中國教會的深遠影響與貢獻,加上他的古道熱腸,情理兼備的情懷,打動萬千人心。
不過,關於利瑪竇精神與貢獻的研究,絕非始於今天。十年前,此書編著者李韡玲已撰寫《西學東漸第一人:利瑪竇在中國》。阿 Ling 不是學術界中利瑪竇研究的學者,但她一直為利瑪竇著迷,搜羅有關利氏研究的種種。
十年後的今天,她再接再厲,廣邀二十多位利瑪竇專家、學者,撰寫多篇圍繞利瑪竇生前死後的文章,以不同角度,儼如一幅又一幅鏡頭下的片段,鋪陳利瑪竇那奇妙的人生。
撰文者不乏我們熟悉的面孔,如歷史、漢學文化學者鄭培凱,淺談利瑪竇獲賜墓地及相關歷史。
周景勳神父筆下的利瑪竇文化交流,如何「朝徹見獨」!
擅長將中國文化融會天主教道理及梵二精神的徐錦堯神父,細談他是如何一直追隨利瑪竇思想以弘揚中國文化。
「利瑪竇 400 多年前在全國各地所埋下的種子,在 19 世紀的香港生長並且茁壯,甚至惠及與本港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醫學。」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醫生回望利瑪竇傳教歷史,嘗試跟醫療發展連成一段歷史鏈索。
柯毅霖神父是意大利宗座外方傳教會會士,也是利瑪竇專家。書中他從利瑪竇書信中窺見他的憂鬱,「生活在各種文化邊界的人是容易患上憂鬱症的。而利瑪竇正是個穿越很多邊界的人,他本身就是活生生的邊界」。神父在側寫傳教士所承受的衝擊與影響。
利瑪竇自己可幸沒有親身經歷「禮儀之爭」,但研究利瑪竇,卻不可不提「禮儀之爭」。資深傳媒人關永圻以嶄新的角度,從歷史中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權力之爭作切入點,淺談箇中在華傳教策略的挑戰,「利瑪竇規矩」只是其中爭持的工具。
耶穌會周守仁神父細說他的同會前輩艱辛搭建出來的「橋」,他認為那「橋」是利瑪竇以文化、靈修甚至自身的名譽安危建構而得的。文章這樣作結:「搭建溝通文化的橋樑從來不是輕鬆事,但我們會把這種行動看得比真實的容易,甚至把它看得有點浪漫。
「其實,橋本身就是被人踐踏著走的。若未準備好被踐踏,之後則會活在埋怨和痛苦之中。若一條橋沒有人用來行走,由一面走到另一面,或在橋上和另一方的人相遇,這條橋就沒有存在價值了。
「所以,要感謝利瑪竇神父為我們中華子孫含辛茹苦地搭建了這道橋。同時我們也被邀請為了天主的光榮和使命在這個世代建文化橋樑,甚至是成為橋。但我們願意嗎?」
提醒我們真正的謙遜及俯就善意,究竟是怎麼的一回事,就如利瑪竇奇妙的人生。(佳美)
— 全書目錄一覽 —
序:情比金堅 (The Man With a Heart of Gold) / 孔德樂(黃岐譯)
編著者言:為瑪竇著迷
作者簡介(21 位)
利瑪竇墓地的今天、昨天
不教奇骨任荒寒——利瑪竇墓地 410 年 / 鄭培凱
龐迪我——最偉大的西班牙漢學家 / 李秀梅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所肩負的三個使命 / 余三樂
守墓者言——讓文物與世界「對話」/ 沈昌瑞
利瑪竇如何走進中國人的心坎
先驅者利瑪竇神父的「橋」/ 周守仁
瑪切拉塔城 (Macerata) 孕育了利瑪竇 / 孫旭義
讓中國人拜服的神奇記憶術 / 張錯大
今人眼中的利瑪竇
利瑪竇導遊——400 年前的中國 / 李韡玲
走過歷史展望未來 / 梁卓偉
利瑪竇憂鬱的畫像 / 柯毅霖(關永圻譯)
利瑪竇掀起的百年風波——「禮儀之爭」/ 關永圻
追隨利瑪竇弘揚中國文化 / 徐錦堯
重新發現利瑪竇 / 李兆華
利瑪竇文化交流的「朝徹見獨」/ 周景勳
利瑪竇的奇妙旅程 / 羅世範
在生活中體現利瑪竇精神
余理謙神父 (Rev. James Hurley, SJ. 1926 – 2020)
一個不一樣的耶穌會傳教士——
一個為年輕人、為社會爭取正義的推手 / 鍾炳基
耶穌會——我的恩師 / 黃維義
與利瑪竇及耶穌會相遇 / 李國維
利瑪竇與數百年後聖母軍的相交 / 徐錫漢、林慧怡
肇慶:利瑪竇在中國的第一站
中國第一座天主堂「仙花寺」的傳奇 / 劉曉生
肇慶:山青水秀、人傑地靈 / 李韡玲
利瑪竇文化學術交流活動紀實 / 范雪梅
意大利瑪切拉塔城與肇慶結為「友好城市」/ 范雪梅
附錄:利瑪竇重要年表及著作一覽表
特別鳴謝 Acknowledg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