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個世界的各大宗教,都有一個共同推動的核心價值,這被稱為各大宗教的黃金律。這律例究竟是什麼呢?
答案可能會令人失望,因為太普通了,就是「愛人如己」。
最早提出這思想的人,是孔子,他說「己所不欲,物施於人」;佛陀提出的是「慈悲及仁愛」;耶穌說的是「愛人如己」;穆罕默德也曾說:沒有人能夠成為信徒,除非他對待鄰人的需求,就像對待自己的一樣。
以上各大宗教所推動的思想,和我們曾聽過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完全相反。這地球上,可能有不少人奉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在言論上,應該多數人主張「愛人如己」。
在言論上,其實等如在頭腦上認同。但可惜的是,在頭腦上認同,不等如我們會真的實行。所以,父母、師長或神長時常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尊敬師長父母、幫助別人、不要說謊、不要貪心、不要懶惰、不要憤恨……但是,我們多數人做不到,為什麼?
真正應該怎樣做,我們大部分人都知,但卻做不到。因為我們的行為不受頭腦控制。有時真的不想發脾氣,但卻控制不住。有時真的想幫人,但卻受其他誘惑。
所以,父母師長們的長篇大論的教訓,真的可以免了,改變我們行為的,是我們的經驗,以及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本能。
這道理原本很簡單,但不知為何,成年們總不明白,總是以為說教說得多,我們就會改變。其實,只有令我們更憤怒而已。
成年人若不真正進入我們的心,對我們的痛苦感同身受,和我們一起行這苦路,我們是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成年人的靈修功課了。
作者:則濟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