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Joseph Yau 的「誰有罪?誰有愛?」有很多感慨。首先看丘的文中摘要:
丘首先問「如果耶穌今天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罷! 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若8: 11)應該會有很多教友撲出來,解說希臘文中「定罪」一詞的含意,又或說大家斷章取義,不要扭曲耶穌的原意⋯⋯」。
跟著丘說:「問題不在於犯姦淫是否罪,答案是明顯的;問題是:犯這樣罪的人,你有沒有權砸死她。法利塞人質問耶穌的,並不是姦淫的問題,而是慈悲與正義的問題」。
「從生活實況的角度來看,若望福音成書於一世紀前後,成書的團體關注的肯定不再是法利塞人,但這段經文仍然特意放進福音裡,真正的關注點,是當時教會團體內,在有法與無法之間的掙扎與矛盾」。
最後作者結論說「二千年過去,今的教會面對的情況,似乎又回到有法與無法之間,只是今天法典清楚明白,要再回到法先責己,以愛還法的狀況,並不容易。是以,耶穌對法利塞人的警告,今天的我們,仍然要牢記在心」。
討論慈悲和公義前,我想大家先看看為什麼耶穌在地上寫字?為什麼圍觀的人包括經師,法利塞人都先後離開?「他們說這話,是要試探耶穌,好能控告他;耶穌卻彎下身去,用指頭在地上畫字,因為他們不斷地追問,他便直起身來,向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罷!他又彎下身去,在地上寫字,他們一聽這話,就從年老的開始到年幼的,一個一個地都溜走了」(若8:6-9)。我們看這段經文,注意力都集中耶穌的說話,往往沒有考慮耶穌的行動。原來在地上寫字是有意思的,因為天主藉耶肋米亞先知這樣說:「凡離棄你的,必要蒙羞;上主,凡遠離你的,必被記錄在地上,因為他們離棄了活水的泉源。」(耶17:13)。那就是說,圍觀的人不單聽見耶穌問他們中間誰沒有罪而醒覺自己也是罪人一名,更重要的是他們熟悉耶肋米亞先知的說話,自忖是個遠離天主的人,因為他們自持公義,但其實公義、慈悲是一體兩面的,所以如果堅持守法而沒有慈悲,那就是遠離天主-愛的本身,名字就要紀錄在地(相對紀錄在天),所以他們才離開了。
現在,讓我們從聖經去看天主的公義(正義,義德)其實包括了那些素質。耶穌常說天國臨近了,釋經家說這和依46:13:「我的仁義來近了,已不遠了,我的救恩不再延遲;我必在熙雍賜與救恩,把我的光榮賜給以色列」的意思是一樣的:天主的公義(正義)也就是天主的救恩。
我們如何去接受天主的公義而成為擁有正義的人?舊約記載的義人有阿巴郎、諾厄、達味等,現在讓我們看看這些義人有什麼素質。
首先,天主對阿巴郎作子嗣的應許:「上主遂領他到外面說:請你仰觀蒼天,數點星辰,你能夠數清嗎?繼而對他說:你的後裔也將這樣」,那時正是正午(因為後來創15:17說:當日落天黑的時候),所以阿巴郎抬頭應看不到星星,但他看不見仍相信,所以「亞巴郎相信了上主,上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創15:5-6),故此,無條件的信德是義人(公義)的素質。
另一位義人是達味,達味受到撒烏爾,以色列首位君王的嫉妬,被追殺,達味也有兩次機會可以殺撒烏爾,但他沒有,因為他說:「今天你親眼見到,上主如何在山洞裡把你交在我手中;但是,我不願殺你,我憐恤了你,我說:我不應伸手加害我主,因為他是上主的受傅者」(撒上24:11);可見達味放天主的旨意先於自己的意欲,而以天主旨意為先是公義的素質之一。
先知米該也提醒公義的要求:「上主要求於你的是什麼:無非就是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虛心與你的天主來往」(米6:8)。在舊約傳統,義人必須履行梅瑟法律,行正義、斥責壓迫者、關懷孤寡,但耶穌更注重法律的精神:「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即使天地過去了,一撇或一畫也決不會從法律上過去,必待一切完成」(瑪5:17-18)。怎樣叫做法律的精神呢?必定是愛主愛人,例如耶穌叫富少年要施捨窮人,好承受天國(瑪19:21-30);這不單是捨棄金錢,看到自己只是天主的管家,更深入的是能夠有捨棄的心態(detachment)因為能捨才能得。所以公義(義人)是要能捨棄。
慈善的撒瑪黎雅人(路10:30-37)除了講對外邦人仁慈,更讓我們看到為跌倒受傷的人包紥傅油的就是天主,祂冒著被強盜襲擊的危險、付出時間心機去治療傷者、費時失事地護送,安頓、負責地照看直到傷者痊癒,誰會這樣無微不至?只有天主才會治癒受傷跌倒的人,而公義(義人)就要有天主慈悲的心腸,不計較我們的身分、罪過,冒死相救跌倒的人。
以寬恕代替懲罰是犯姦淫的婦人(若8:3-11)的主題,由此可見義人是活出天主寛恕的人。
谷2:27記載耶穌門徒在安息日「行路時掐食起麥穗來」,耶穌教導在安息日,也要救有需要的人(谷2:27);但安息日其實要我們和天主共融,進入祂內安息,所以公義(義人)也是和天主共融的人,他能帶天主的愛給有需要的人。
瑪15:11指出取潔不在法典而在取締人內心的汚穢:「 不是入於口的,使人污穢;而是出於口的,纔使人污穢」,所以義人也是一個表𥚃一致的人。
此外,公義還要以愛仇取代「以牙還牙」:「你們一向聽說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那願與你爭訟,拿你的內衣的,你連外衣也讓給他。若有人強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兩千步。」(瑪5:38-41),就是說義人願意為自己、為別人多走一步,以愛和包容,以天主的眼光去看人和事物,因此成為像天主一樣成全的人:「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5:48),而成全就是天主的全德(包括了公義)。
最後,耶穌在山中聖訓也鈎畫了義人的素質,那就是「憐憫人的人」、「為義而受迫害的人」、「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瑪5:5, 7, 10),因為他們實行了天主的公義。不過,天主最大的公義卻是彰顯在耶穌身上,祂為救贖人類而被釘十字架 。
總結來說,要擁有天主的公義就是無條件的信賴天主,奉行天主旨意,即履行公義和仁慈;「正義和公理是你寶座的基礎,仁愛和忠信在你的前面開路」(詠89: 15);光是守法,沒有了仁愛的精神不是正義,因為守法為使人成全,沒有愛德,仁義,慈悲是遠離天主的人,何來說成全?何來說正義?
光說寛恕不振教會法綱是今天許多人的憂慮,也是批評教宗方濟的理由。那讓我們再聽耶穌對罪婦的說話:「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罷! 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若8:11),照今天重法的心理,我們一定會質疑,沒有受懲罰,婦人日後會不犯罪嗎?那讓我們問,是什麼可以使人從罪中回頭?是懲罰嗎?是對犯過的人訴之理性的分析嗎?是把他們區分出來如昔日的癩病人嗎?是要求犯過的人服從法律,無視對方的處境嗎?經驗告訴我們,人除非經歷了天主的慈悲,如耶穌不視罪婦為罪人,不視癩病人為不潔而去觸模他,看到癱子,瘋子的困境而去釋放他們,使他們回復行走和清明,就是這種無條件愛的陪伴才會使人有力量去重整人生。
最後,丘說今天教會又回到「有法無法」之爭,那看完上面的分析,有法其實是無法,即耶穌在安息日所做的,要實踐法律的精神,要以仁愛,寛恕的陪伴去讓犯過的人感到天主的慈悲而回轉。重後丘說「要再回到法先責己及以愛還法」,這就是猶太領袖看到耶穌在地上寫字而得到的領悟。
最後,我覺得教宗方濟是充分明白耶穌在地上寫字圖像意義的人,犯過者的回頭常常是終身陪伴的結果,讓我們在實踐天主的正義時記得加上天主對我們每個人的慈悲、包容和忍耐,否則我們會成了「遠離天主的人」。
阿信
2020/11/5
溫市
Photo by Mateus Campos Felipe on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