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福音可看到耶穌反對猶太經師的原因,試舉兩個例子,猶太人要守安息日,原因是作為選民,他們要和世界分開,在安息日不勞動,但猶太經師過猶不及,甚至見牲口掉入水井也不可以拯救,故耶穌指出安息日是為人而不是人為安息日;安息日要人反省自己行為是否像天父一樣成全、聖潔;使生命更圓滿、更豐盛。猶太領袖的想法是本末倒置的意思。
另一例子是法律規定猶太人每年踰越節要上耶路撒冷聖殿奉獻祭祀,朝聖者遠道而來,所以要在聖殿的外庭買獻祭的鴿子或羔羊,又要找換錢幣(不能用羅馬錢幣奉獻),司祭和猶太領袖乘機向朝聖者榨取金錢,所以耶穌說他們把聖殿變為賊窩,因他們只知外表的禮儀,但卻沒有敬主愛人的內在的精神,猶如一棵不結果的無花果樹,所以要被取締。耶穌對猶太傳統的挑戰,除了徹底動搖司祭的經濟收入,也勳搖了猶太經師的釋經系統,使猶太領袖要除之後快。此外,他們要保住既有的利益,不想因人民擁戴耶穌而引起羅馬人的鎮壓,所以就以耶穌自稱為猶太人的君王的政治理由送他到羅馬總督處定罪受死。
耶穌被釘後,因耶路撒冷聖殿在公元70年被毀,猶太人只有在各地會堂(祟拜的地方)聚集,公元80年猶太基督徒被趕出會堂,至此猶太基督徒和猶太教徒正式分裂,至於羅馬政府對基督徒也不接受,甚至進行迫害,因他們不能融入社會。猶太教就繼續有反對羅馬統治的起義,直到135年,起義失敗,從此猶太人被逐到世界各地,不淮再進入耶路撒冷。
基督宗教成為羅馬國教是公元313年羅馬君士坦丁大帝在夢中看見十字架後打敗對手,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皇帝,自此基督宗教得到扶植發展,走上政教合一的道路,直到16世紀宗教改革,這情形才得以扭轉。隨著基督宗教的興盛,猶太教被視為耶穌基督死亡的主要負責者,在歐洲普遍受迫害,後來有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
天主教會對猶太教負面的看法直到1963年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才扭轉,直到今天,天主教會在耶穌受難日公開為猶太人祈禱;上兩任的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更親自為天主教會在第二之世界大戰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中保持緘默懺悔。
神學方面,基督宗教愈來愈重視猶太教對舊約的釋經,學術上多了交談,非常希望同出一源的猶太教和基督宗教有天能攜手豐富彼此的傳統,為世人提供更豐富信仰生活的見證。
阿信
2020年修訂
Photo by Sander Crombach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