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 名:與教宗對話:教宗方濟各談信仰、家庭、人生與社會
(On Heaven and Earth:
Pope Francis on Faith, Family and the Church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作 者:教宗方濟各 (Jorge Mario Bergoglio)、
思科卡拉比 (Abraham Skorka)
譯 者:王念祖
出 版:啟示出版
出版日期:2014 年
頁 數:269 頁
定 價:HK$117
當教宗方濟各遇上猶太拉比,或猶太拉比 (猶太宗教學院院長) 遇上教宗方濟各,談「天」(heaven) 說「地」(earth),將展開如何吸引人心的對話?他們的「天」與「地」,是否都是我們所關心及感興趣的?
坦誠對話始於敞開心扉,不存成見、預設甚至包袱,從容不迫,持平地以心靈出發,四目聚焦當前世間人民福祉的社會課題,涉及面十分廣泛。
這些對話早於教宗方濟各 2013 年就任前,那時,他是阿根廷首都總主教,數年間,與他的好友猶太拉比思科卡同坐一室,差不多無所不談,每一個話題,每一段對話,涵蓋範圍多元化,包括宗教信仰、宗教的本質、祈禱、種族衝突、貧窮問題、老年人、全球化、女性角色與地位、跨宗教對談、無神論,還有敏感的議題,如墮胎、同性婚姻、離婚、安樂死、猶太大屠殺等。

兩位當代睿智的宗教領袖走在一起,隨興隨想,不是二人會議,也非宗教界的正規會晤、協商,亦非預期達成什麼結論,純粹是對話,真誠而深入。
對談的過程衍生的化學作用才最寶貴,在談論、表達與聆聽、交流之間,他們都進入自己的內心,在互動中,反省與啟發或被啟發就發生了。教宗方濟各強調:「我們必須告訴每個人,要往自己的內心深處去看。」
「第 5 個對話:真先知還是假先知:宗教領導者該具備的條件」中,他們都談及「謙遜」,作為宗教領導者,具備這副德性比其他人更重要。思科卡拉比:「如果他態度傲慢、缺乏謙遜、言辭自大而武斷,他必定不是一位好的宗教領袖。一位自大而不知如何與人相處的領導者,會常常重複地說『我是……』,這樣的人不應該成為宗教領袖。」
教宗方濟各回應:「要成為天主子民領導者的人,必須為天主留下更多的空間:懷著疑問而謙卑自下,帶著內心黑暗的經驗,不知如何自處,所有這些最後都會成為非常好的淨化過程。一個不良的領導者總是自信而固執。壞的領導者有一個特徵,就是因為他的自信而過度刻板。」
談論全球化議題中,兩位亦主張真正的全球化——保持多元差異的多面體。「使所有東西變成單調一致的那種全球化,本質上是帝國主義,手段上是自由主義,但它是不人性的。最終,它會導致國家被奴役。我們必須在人性的和諧一致中,保持多元的差異。你(思科卡拉比)前面提到了全球化精神的優點,它可以幫助我們對彼此更加了解,但是它也可能不利於種族。
「我們常聽到種族『大熔爐』這個說法。如果這只是文學性的描述,那沒問題。但如果這是意味著要將所有民族全部融成一體,就有些不對勁了。一個民族必須維持它自身的特性,但同時也要與其他民族和諧共榮。」方濟各表示。
拉比引述《塔木德》回應此議題,也強調一個民族的自信與體察他人的重要性:「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知道,自己要有足夠的信心,才能夠觀察別的社會在做什麼,然後決定它自己喜歡什麼,或不喜歡什麼。這就是猶太民族在被亞歷山大侵佔後所做的——《塔木德》裡不乏希臘及羅馬的思想,因為他們不能斷然漠視其他族群的真正成就。
「如果一個民族真正地相信自己,他們就能與其他人進行有意義的思想交流。這就是我看待文化的全球化的方式。但是,當國家缺乏自信、人們不顧慮其他同伴、人們剝削其他人時,下場就是沒有管制的資本流動,如同我們近年來所看到的情況。」
全書共29個對話,鋪陳他倆交替式的見解,全是切實地針對今天社會中各種問題與挑戰的思辨與指引;為那些願意打從內心出發,關心世情與人靈的同行者,相信能從中得到激勵與啟發。(佳美)
— 全書目錄一覽 —
專文推薦 開放心靈,從對話開始 王豫元
專文推薦 聖者的風範:當拉比遇上教宗 劉振忠
作者序 如鏡子的門面 教宗方濟各
作者序 我們對話的方式 思科卡拉比
第1個對話 找尋天主的路徑 On God
第2個對話 魔鬼:外在的誘惑,內在的挑戰 On the Devil
第3個對話 有神論、無神論,以及不可知論 On Atheists
第4個對話 宗教信仰的本質 On Religions
第5個對話 真先知還是假先知:宗教領導者該具備的條件 On Religious Leaders
第6個對話 門徒的陶成:神父應該結婚嗎? On the Disciples
第7個對話 祈禱、奉獻金、買賣交易 On Prayer
第8個對話 罪惡感的存在意義 On Guilt
第9個對話 基本教義派:製造疏離的獨裁者 On Fundamentalism
第10個對話 死亡只是一種處境的改變 On Death
第11個對話 安樂死與自殺的底限 On Euthanasia
第12個對話 老年,生命中的黃金歲月 On the Elderly
第13個對話 社會的母親:女性的角色與地位 On Women
第14個對話 生命的神聖:墮胎可以被允許嗎? On Abortion
第15個對話 對離婚問題的堅持與讓步 On Divorce
第16個對話 看待同性戀,從尊重開始 On Same-sex Marriage
第17個對話 科學與宗教:並行不悖的兩個領域 On Science
第18個對話 教育與孩子的世界觀 On Education
第19個對話 國家、政治與權力 On Politics and Power
第20個對話 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 On Communism and Capitalism
第21個對話 真正的全球化:保持多元差異的多面體 On Globalization
第22個對話 金錢的義與不義 On Money
第23個對話 濟助貧窮與慈善工作的真義 On Poverty
第24個對話 從猶太大屠殺談種族迫害與災難 On the Holocaust
第25個對話 七O年代的艱難處境:創傷不是心懷怨毒的理由 On the 1970S
第26個對話 征服者、社會主義與裴隆主義 On some Historical Facts: The Conquest, Socialism and other Peronism
第27個對話 從衝突走向合一:在和諧的差異中同行 On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and other Conflicts
第28個對話 共同的挑戰:跨宗教對話 On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第29個對話 宗教永遠有它的未來 On the Future of Religion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