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
四旬期的訓練是齋戒、祈禱、善行。齋戒其實是捨棄,凡這世上視為好的,悅樂眼目的障礙都要放得下。其實這捨得、放下,不單關四旬期的事,耶穌宣告天國來臨时就已經包含在內了。耶穌在瑪5的山中聖訓叫我們要放棄世上把持不捨的價值,轉而擁抱世界價值的反轉:即棄財富、棄快樂、棄暴力、為羲受迫害、受毀謗,擁抱貧窮、衰慟、溫良、潔淨、締造和平。
這捨棄的思想早在元前三世紀的訓道篇已經發揮得淋漓盡致,作者從日常生活及其他人對人生執著的觀察,不惜用最極端的例子去說明人生的價值通通是虛無,因而推論到唯有天主可靠,而人在世也只有盡力工作及享其成果。至於人死後如何?投靠天主又如何?作者的時代仍未有足夠光照,圓滿的答案要待耶穌來臨,光榮復活才有清晰的啟示。
訓道篇的作者認為一切皆空,首先,智慧空處,因「太陽之下無新事」往事不為人記憶,而且知識帶來煩惱」(訓1:9、11、18)。另外,智者、愚者命運一樣:「因為智者和愚者,同樣不為人常久記念,早晚有一天都要被人遺忘。可惜,智者和愚者同樣死去」(訓2:16)。再者,一切由天主控制,人不能明瞭天主的工作:「事事有時節,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時」(訓3:1),所以「人最好還是享受自己勞苦之所得,因為這是他的命運;有誰能領他去看自己身後的事呢」(訓3:22)。財富也只帶來煩惱:「工人不論吃多吃少,總睡得甘甜;飽食的富人,卻難於安眠」(訓5:11)。最重要的是世上沒有公義(7、8、9、10),也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訓3、7、8)
到了訓7:1-8, 作者就突出了捨棄、反轉的思想,他提出死日比生日好,居喪勝宴會、愁苦勝歡笑、智者的斥責勝愚者的歌頌、結局勝開端,寬容勝傲慢。其實這捨棄的思想在各文化中都有,佛家、道家都以此為根本。
紅樓夢的「好了歌」就點明凡事好時便是結束:「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莊子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認為「生死本有命,氣形變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死亡只不過是形氣的改變,人回歸自然。死亡對他是「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美玉⋯天地萬物為我送行⋯」,莊子強調悠然,就是不執著。
訓道篇作者認為死日好,因為人已到了人生的終局,也不用再過虛無的日子。愁苦而不歡笑是因為已看清楚生命的真相,歡笑只是愚者「像釜底荊棘的爆炸聲」(訓7:6)。結局勝開端是因為結局是等待,使人忍耐、寬容。這種反轉世界價值的思想慢慢發展,在聖神啓迪下,在新約時代到達圓熟。瑪5的山中聖訓就是佼佼者。耶穌親自教導我們如何去把握反轉的價值。
對基督徒來說,死日是我們已選擇了隨主的道路,是要回家的時間,為何不是喜事?哀慟勝歡笑是因為我們認清了作為門徒,最重要的事是參與天國的建設,但看到人的毋動於衷,所以哀慟。結局勝開端是因為「磨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望德不使人蒙羞」(羅5:3-5)。反轉的價值會引我們走向天主,找到生命的智慧:「認識智慧的好處,是在於智慧賦與有智慧者生命」(訓7:12)。
Photo by Pro Church Media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