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寫了一部書名「對照集」,是講往時的照片,我的「對照集」是對比過去和近年來對事物的看法,從中看到天主的帶領和照拂。
(對照2007年)歸家
關於歸家這題目,對人心的安頓我很有感覺,也很重視,為甚麼呢?因為這是存在性的問題,心不能歸家,長期出遊,那還能不重視嗎?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 就有乘物以遊心之意,為甚麼 要逍遙?那代表人性得到自由,達到它最自然、最清明的境界。明王陽明倡心即 理,意謂人心可以和天理相通。禪師也把這人心的尋覓比作:「六十年來狼藉, 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宋濟顛道濟禪師),但這看山水, 是經歷過後的看,是心有所安的看。從宗教角度,人既有來源,亦必有去處,如 果能與生命的源頭連結,那人就可以有更豐盛的生命,人心就有所安頓。莊子叫 人投入自然,就是投入人受造的大環境,在那裏,人可以找到生命源頭的本質。
人對生命源頭的渴望,有人擬希臘神話所說男女本為同體,二人最後要尋找對方 合而為一;我一直都以為,自己的心不能安頓是因為沒有找到生死契闊的那個 人。但如今我知道,就算有了家庭、親情、友情、事業種種,人心仍可以秉燭夜 遊。近日我在寫些介紹聖經釋經的文字,細讀、苦讀聖經注解,發現那真是一本 滿有智慧的書,它講的就是人心的游離啊!人心不能安頓,就像伏在門限外的女 子的圖像,被人淩辱致死,手放在門框上,但始終進不了家門。(民長紀19章) 人心往那兒去了?是為追隨世上的各種炫耀奪目的東西去了(聖經的語言是拜偶 像,即你付託了不能給你真正回報的東西),是沉迷於人手所造的東西及幻象去了, 最後所得恐怕只有秋收後空置瓜棚的荒涼。
自古以來得道的人多是些隱士,他們在簡樸自然的環境,專注地尋覓生命的源 頭,但不是人人都需要隱於陵藪;我們在紅塵中翻滾,如何尋覓心靈的安頓?要大隱隱於市是需要終生的堅持,終生的醒覺,聖經上的語言是謙卑開放,心靈 單純有如孩子,還有一顆願意交出自己的驕傲,願意回家的心;還有要讓心靈有 時間沉澱,有時間坐在主前,讓祂帶領,就算跌倒、停滯仍不放棄,那心靈尋覓 之旅就不致徒然往返了。
(對照2017年歸家)
距離07年寫「歸家」已差不多十年,這十年光景畢竟是有長進的,因為我已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如盧雲神父在其著作「回家的浪子」(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所言,我們可以是飄泊的小兒子或內心無法歸家的大兒子,但最後都要成為寛恕包容的父親;但要成為慈悲的父親,我們必須經歷許多,要被裁剪、要被擰乾,要失敗跌倒、要絕望號哭,但黑暗中,在內心深處,我們會經歷天父的慈悲,而在那裡,我們會被撫慰,可以重新站立;一切歷煉都是為了成長,為了歸家;我終於明白聖詠56:8 所說的「我多次流離失所,你都知悉,我的眼淚,聚在你皮囊裡」是多麼真實。人生的旅程也是靈性歸家的旅程,走得跌跌宕起伏,但不害怕,因為有主伴前行。
(對照2021年)
現在是2021年5月,您回天家三年了,在我軟弱時,我總想起您,因為是您給了我肯定,您欣賞的是整個的我,包括外貌及內在,那是因為您有極大的愛心,您看到我的軟弱無助,所以毫不吝嗇地向我伸手,扶我站起來,用您的憐惜抹去我的眼淚。
欣賞我的人本來就少,就算有,也沒有勇氣說出來,只有您例外,您對人的憐憫,關愛使您無畏於表達。您語言真摯,溫潤如春雨;您洞悉人生種種的無奈及限制,您用您的睿智去點破人的痴迷,但又慷慨地和痴迷者同行,因為您坦誠,從不掩飾您曾有的痛楚。
我一直以為,以我的真誠和堅忍,定會找到生死契闊的人,我一直尋覓答案;待面見天主時,我想天父會說:我不是已經回答了你,讓你走近愛的核心?讓你認識大愛的人?給了你機會去愛,而且是不求回報那種?我想我只有學約伯,緘默無言,因為事實如此,我問只因為我執著,不能放下。
堅強時以為自己很紮實,已經收放自如,但轉弱時就知道自己差遠了,為什麼會被那些狗血劇本的男主角吸引?原因就是我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對愛尋覓的堅持,真摯,無懼,現在我已經不會看結果,只是盡心而行,在嚮往尋覓愛的路上,我不能停駐,這就是自我的完成。
歸家就是懷著愛躑躅前行,一邊祈求在愛的功課上,以平靜,信靠和感恩取代了唏噓和嘆息;縱使跌倒,仍知在天上愛護我的人會為我打氣,而每行一步,我會更接近愛的源頭 – 天主的家。
阿信
5/11/2021 溫市
Photo by Mitchell Luo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