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 · 聖經 · 信仰生活

受迫害者可以抓住甚麼?

(乙年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禮儀讀經和救恩史324-338頁關係第16課)

讀經一(逹12:1-3)

主題:那時,你的人民,凡是名錄在那書上的,都必得救。許多長眠於塵土中的人,要醒起來:有的要入於永生,有的要永遠蒙羞受辱。賢明之士要發光有如穹蒼的光輝;那些引導多人歸於正義的人,要永遠發光如同星辰。(12:2-3)

答唱詠(詠16:5,8,9-10,11)

主題:因為你絕不會將我遺棄在陰府,你也絕不讓你的聖者見到腐朽,請你將生命的道路指示給我,唯有在你面前有圓滿的喜悅,永遠在你右邊也是我的福樂。(16:10-11)

讀經二(希10:11-14,18)

主題:因為他只藉一次奉獻,就永遠使被聖化的人得以成全。(10:14)

福音(谷13:24-32)

主題:那時,人要看見人子帶著大威能和光榮乘雲降來。那時,他要派遣天使,由四方,從地極到天邊,聚集他的被選者。(13:26-27)

共通主題:在末日,天主藉基督的犧牲使人得到救贖的圓滿

瑪加伯下7:10-14, 20-23 記載猶太人在敍利亞色婁苛安提約古四世統治下所受的迫害和寧死不屈的精神:「這一個以後,輪到第三個受刑了!在命他伸舌頭時,他就爽快地伸出,且毅然伸開雙手,慷慨地說:「這些肢體是從上天得來的,但是,現在為了他的法律,我不吝嗇這一切,希望有一天從他那裏仍再得到」。他死了以後,他們用同樣酷刑處罰第四個。他臨死時這樣說:「深信天主使人復活許諾的人,死在人手中,是求之不得的;可是為你,卻沒有進入生命的復活」。

就在充滿迫害的時期,黙示文體的作品應時出現,例如達尼爾先知書,目的是重振受迫害者的心志,提醒他們昔日帶救恩給以民的雅威上主仍然會帶給他們勝利和救援。達尼爾先知書通過神視告訴以民在上主的日子,受迫害者會得到末日救恩的圓滿:「那將是一個災難的時期,是自開國以來,直到那時從未有過的;那時,你的人民,凡是名錄在那書上的,都必得救。許多長眠於塵土中的人,要醒起來:有的要入於永生,有的要永遠蒙羞受辱。賢明之士要發光有如穹蒼的光輝;那些引導多人歸於正義的人,要永遠發光如同星辰」(達12:1-3)。

對觀福音對舊約先知傳統對天主藉耶穌基督的犧牲,使人在末日得到救恩圓滿的信息加以明確的肯定:「那時,人要看見人子帶著大威能和光榮乘雲降來。那時,他要派遣天使,由四方,從地極到天邊,聚集他的被選者」(谷13:26-27)。

平時讀到福音的末日言論總覺得有點膽震心驚,匆匆翻過就算,但對照現今的世情,想到千萬被困在塔里班統治下的阿富汗人民,外國僑民,曾為美國工作的阿富汗人,他們將面臨的迫害,心中所充滿的恐懼和絕望,那活在黑暗之中看不到光明的痛苦令外界也感到忍受不了,何況身在其中的受迫害者?所以這時細讀默示文學和耶穌的末世言論就是受害者和我們都必須做的,因為先知和主的應許在苦難中帶來肯定和安慰。

在受迫害和痛苦的日子,讀達尼爾先知書有重大的意義,因為默示文學提醒我們,無論迫害如何劇烈,如何令人無所躲迫,受害者要緊記,有一樣東西是壓迫者拿不走的,那就是我們對天主的信心,因為祂救援的應許永不會落空:「因為你絕不會將我遺棄在陰府,你也絕不讓你的聖者見到腐朽,請你將生命的道路指示給我,唯有在你面前有圓滿的喜悅,永遠在你右邊也是我的福樂」(詠16:10-11)。

迫害者可以取走我們在世的生命,但天主藉耶穌的犠牲已為我們羸得了永生的救恩,而在末日這救恩會達至圓滿:「因為他只藉一次奉獻,就永遠使被聖化的人得以成全」(希10:14)。昔日以民在會幕入口處設有燔祭壇,上面有四隻角,它們是為掛祭牲用的,司祭把贖罪祭的血抹在這些角上:「然後司祭用手指蘸些贖罪祭犧牲的血,塗在全燔祭壇四角上;其餘的血都倒在全燔祭壇的腳旁」(肋4:25);人要避難就抓住這些角,因為它們象徵天主的保護和安全:「約阿布既然支持阿多尼雅,而沒有支持撒羅滿,他聽到了這消息,便跑到上主的會幕裏,抱住祭壇的角」(列上2:28)。現在,這些角所象徵主耶穌的犧牲已為我們打通了末日永生救援圓滿的通道:「即進入由他給我們開創的一條又新又活,通過帳幔,即他肉身的道路」(希10:20)。

讓我們在苦難的日子,為受迫害者祈禱,願他們抓住銅壇角所象徵主耶穌犧牲的救恩,記著天主在默示文學的應許,抓住對天主的信心,在迫害的痛苦中找到力量,安心和勇氣!最後,讓我們用教宗方濟各為阿富汗人民的祈禱向天主呼求憐憫:

「請你們同我一起祈求天主,好使武器停止喧囂,讓對話成為解決之道。只有這樣,這個國家的受苦人民,即男女老幼,才能返回自己的家園,在彼此完全尊重的環境下,度和平與安全的生活。」— 教宗方濟各(8月15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跟信友誦念《三鐘經》之後,為阿富汗的局勢發出的呼籲)

阿信

21/8/2021 溫市

Photo by Gerhard Reus on Unsplash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