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謝師篇

可能打小是個好學生,所以老師都很欣賞我。小學五年級開始,寫作文時從報章副刊抄些句子,東拼西湊加上自己的東西交上去,一天看見中文老師一邊閲讀什麼一邊走進課室,原來他看的是我的作文,繼而向全班頌讀,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每次作文總是琢磨好久才交功課,寫作的興趣自此奠下。六年級的中文老師是位老叔父,他對我說:你的作文程度不錯,可惜簡體字多。中四時的馮月娥老師是我的恩師,她帶我從混沌空虛走出來,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文學的溫柔敦厚,不忘的是含淚唸「贈白馬王彪并序」的日子,還有詮釋古文,古人的心志令人心折。中五的中文老師畢業台大,考試作文時她喜歡站在我桌旁,以便閲讀我「新鮮出爐」的文字。

教育學院的老師給我許多創作空間,多次讓我自編自導自演英語話劇,又有機會獨唱及小組唱,這對我後來的教書生涯幫助極大。讀神學時我的老師多是神父修女,他們學術專業,但生活經驗有限,我於是把電影作品介紹給我的論文老師,也把生活的各種衝擊融入學術世界,我常想那時我和導師是在竹林練劍的大俠,在學術和現實世界比試翱翔。最後,師傅是我生命中無可替代的良師,因為他以慈悲和包容帶領我,讓我理解自己也理解別人。

歲月流逝,老師有的過世,有的已無法聯絡,所以書本、影音作品就成了我的老師;其中首推曹子霑的《紅樓夢》,那是生命的書本,作者以扇子正、反面比喻人生,繁華過後就是「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需尋各自門」;人生的總結必須自己寫。張愛玲的作品令我知道人生的陰暗面,人的軟弱需要救贖。青年時讀得最多的是張曉風的作品,她的作品有一種世外的清純,跟著有蘇恩佩,楊牧谷,他們以神人關係去看命運。梁燕城以理性去看文化和宗教;劉再復對忠誠有新的演繹,而三毛就教我們懂得什麼是不渝的愛情。

盧雲大師的靈修作品,基督宗教的神學論述都是我的宗教涉及;此外,許多日子都浸淫在優美的散文裡,白先勇,林文月,林徽音,林語堂,楊絳,董橋,余秋雨,章詒和,吳靄儀,季羡林,梁遇春,台灣的劉大任,張大春,龍應台等的文字,潤物細無聲,但中國近代作品卻少讀。最後,許多英文短篇小說及優秀的中外影音作品都是我的老師。總括一句,文學,影音作品教懂我的是:悲天憫人的情懷。

自己也一輩子為人師,只知道,為師的要謙卑,因為老師也是學生,而且教學會使人心柔軟。回望來時路,以無言的感戴編織我的謝師篇!

阿信

2/9/2021 溫市

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