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生活

楊森主義下   不一樣的得救觀

— 教會2000+(52) —

2nd & 4th Monday

十六、十七世紀時候的天主教會,對信仰持不同看法的觀點依然繼續出現,及後被判為異端;這些觀點曾廣泛而深入地影響教友看待天主的拯救方式。曾有所謂楊森主義的異端,非常接近基督新教加爾文的預定論觀點,認為誰人得救與否,早已為天主所預定了。

這位來自比利時伊普耳城教區主教楊森 (Jansenius),其著作《奧思定》(Augustinus) 於他身故後兩年出版,重點在於天主固然把恩寵賜予各人,但未必人人可得救。天主願意哪人得救,可出於祂的慈愛,若祂不使某人得救,是基於祂的公義。

這樣看,天主給那時候的人整體的印象就是嚴厲的判官,遠多於是一位慈愛的天父,令人生畏,多於向祂靠近,也變得只有敬畏。

這種意識形態的氛圍盤據於教友的心達一個世紀之久,教廷也感受到其在教會的滲透性與影響之巨大,教宗烏爾巴諾八世於1642年將《奧思定》一書列為禁書,判楊森為異端,強烈否定這種思想。但根深柢固的意識形態一下子驅之未散,一時間,處於正反兩派的聲音此起彼落,繼續爭論不休,其中反對派以耶穌會居多,擁護派則主要為當時極為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巴斯葛 (Pascal)。

直至十九世紀,天主是慈愛的、可親近的觀念始變得普及化,對此有很大提醒的,出自法國里修的小德蘭,她是其中一位告訴我們:天主是慈愛的。

(微風)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