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往生了,進入涅槃。
想起看過電影《與正念同行》,它給我看到當代的修道群體(Monastic community)就如一把先知性的聲音,喚起人們對信仰的認真,帶給我對靈修的啟發。
這齣戲紀錄一行禪師和他的弟子在梅村過的禪修生活,看完戲我立即想起《他的名字是方濟各:窮人的教宗》一書中教宗方濟各提及:「修會會士是先知,是選擇跟隨耶穌,效法耶穌服從天父,度貧窮、團體和貞潔生活的人。」(頁62, 114)因為他們過的修道生活就是度服從、貧窮、團體和貞潔的生活,這種生活是比任何宣講更有力的見證。
我很認同已故譚沛泉博士在《我的心渴慕祢:靜觀靈修與修道精神》一書中所說,信仰不單是為人的生活提供一點高尚的點綴(頁7),如果基督徒要認真地「靈修」,就需要有「修道」的心志,而「修道」是一生的決定。(頁6, 94, 95)
我從戲中某些畫面看到這份心志和委身,深深被觸動。最深刻的畫面是一群來到梅村出家加入團體的人,他們正被僧侶削髮,其中有人邊削髮邊在流淚。這個畫面讓我很感動,頭髮像是象徵俗世的一切,他們捨棄俗世中的一切來修道,他們的眼淚就像對過往生活的懺悔,也是對現在決定出家,尋到幸福道路的喜悅(我如此想像)。我相信這種捨棄的決心很值得每個跟隨基督的人學習,因為我們也明明聽到主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九23)
另外,梅村的僧侶讓我看到修道人的一種特質:單純的喜樂。他們就像泰澤修士放棄一切財產與弟兄在物質與精神上過共享生活,每月只有四十元美金的零用錢,此外不擁有一切。他們很貧窮,但心靈卻很滿足。
有一幕,梅村的僧侶到遊樂場坐迴旋木馬,他們玩得很開心,而且玩完後唱了一首歌給遊樂場的職員聽,其中一位僧侶說,我六十年沒坐迴旋木馬了,真的很開心,很感謝您。
另一幕,僧侶到監獄探訪,他們向在囚人士分享,他們發現幸福不是來自物質生活,他們沒擁有什麼,卻生活得很開心。
再一幕,一位女尼在禪修中心就像聽「告解」般,聽一位母親跟兒子說對不起,因為生活逼人令她常常對兒子咆哮,她承諾依照一行禪師教導的正念調整身心,不再惡待兒子,並說出她很愛兒子。女尼此時落下幸福的淚,她體會到人際間修和的幸福。
這幾幕讓我看出不同宗教也為人類的幸福出了一份力,亦看到僧侶因為單純,所以心靈很滿足,對人也有更大的愛。我相信基督徒也很需要這種單純的喜樂,為世界帶來更多幸福。
我說修道群體有先知性的特質,這一點特別呈現在兩個畫面。第一個是梅村的僧侶去到紐約,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他們照常行禪,專注呼吸和走出的每一步,讓自己的意識集中,活在當下。他們的慢步與來去匆匆的行人形成強烈的對比。
另一個畫面是僧侶在山邊徹夜打坐看日出,當快鏡映出太陽徐徐升起,繁忙的世界甦醒了,車聲、都市忙碌的聲音漸漸響起。這兩個畫面讓我覺得在今時今日看到修道群體活生生的展現出一種與塵世不同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不是陳義太高,而是可以實實在在活出來,即使我們不是出家人,但就像譚沛泉博士所提倡的「在家修道」的精神亦是需要的,我們需要有修道的精神活出信仰。
補充:我發現梅村的修道團體採用了很多基督宗教的元素,不僅團體中有合唱團唱歌、有小提琴樂手伴奏,而且戲中女尼被稱為「Nun」,她們會一起為聖潔的生活「懺悔」。而且我讀過一行禪師著的《怎樣愛》,其英文原版出版社的名字是「Unified Buddhist Church」,書中提及有青年在梅村舉行婚禮,並在婚前見一行禪師,就像做婚前輔導。
作者:小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