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看見苦難中的盼望

書 名:看見苦難中的盼望 — 如何將苦難轉化為愛的生命力

作  者:古倫神父 (Anselm Grun)

譯    者:鄭玉英

出  版:南與北文化

出版日期:2016 年

頁  數:205 頁

定  價:HK$95

苦難是永遠有人問的課題,當然不獨是在四旬期的開始。從古至今,由哲學上的探討,到生活中的困惱,常引來我們詢問、質問、拷問及苦問。但答案總沒有著落,總令人不滿意。因為這是個沒有人能夠完全解答的問題。在發問的背後,大家渴望獲得的,其實是盼望,是更有愛的能力,感到活著真好。

古倫神父不會給讀者標準答案,面對苦難,他沒有解決方法,也不打算繼續尋求「解決之道」。前言中他表示:「我整理了一些適合基督徒面對苦難的想法。……將自己的苦難經驗放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這些想法使我與自己的痛苦拉開一些距離。有時,正是這個距離能幫助我減少痛苦。

「但思考並不能消除痛苦;思考只是引導我們明白。在面對苦難的深奧難懂時,『瞭解自己的苦難』,這是人類的一項原始需求。只有我明白自己的苦難時,我才能堅守自己並承受得住這苦難。」

他邀請我們正視人類普遍的苦難,以神學與聖經詮釋作切入點,認識上主眼中的苦難,紮實又具體地跟苦難面對面。加上兩位心理學家如何回應痛苦,他們是納粹集中營倖存者弗蘭克 (Victor Frank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 與榮格 (Karl Jung)。赤裸裸迎向苦難,需要絕大的勇氣與堅毅精神。

經過神學、聖經、心理及靈修的整合與反省,恍如給我們一副優良的裝備,以另一種眼光、嶄新的角度,才有望看見苦難中的盼望,轉化為愛的生命力。

最後第四章可謂實踐篇,神父從苦難的多個幅度或種類,走過不同的悲情路,有身體的痛苦、心靈的痛苦;失去摯親的痛,親子問題上的痛;職場上、婚姻內,以致外在的由別人造成之痛及內在的自己製造的痛,嘗試拆解痛苦,也實踐痛苦的功課。

四旬期是悔改、克己、補贖、再皈依的時刻,紀念基督的聖死與復活。但我們不用過分聚焦在耶穌被釘死在十架上的苦難,更值得注視的,是祂那無條件愛的示範與犠牲,愛是果實,愛是上主的標記,我們人人都可以將苦難化為愛的動力。

(佳美)

— 全書目錄一覽 —

前言

第 1 章  神學上的回應

約伯苦難劇之序幕

上帝與苦難

世界各大宗教對苦難的看法

耶穌對於苦難的回答

拜苦路的宗教禮儀所提供的答案

第 2 章  受苦有什麼意義?

路加福音中耶穌對苦難意義的回答

保羅 (保祿) 以及保羅書信中對苦難的看法

希伯來書的回答

彼得前書 (伯多祿前書) 中面對苦難的方法

猶太心理學家弗蘭克的回答

榮格面對痛苦的方法

第 3 章  以靈修的態度面對苦難

受苦是靈修上的挑戰

苦難挑戰我們內心的上帝形像

我怎麼還能相信上帝呢?在祈禱中賦予痛苦一種語言

為什麼要有這個考驗?苦難是使人成熟的途徑?

在媒體社會中面對苦難

第 4 章  走過苦難悲情路

身體的疾病

心靈的痛苦

親子問題

失去所愛的人

職場失敗

婚姻失敗

別人造成的痛苦

自己製造的痛苦

自然災害

結語

附錄  參考書目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