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先賢之路 — 西貢天主教傳教史

書 名:先賢之路 —— 西貢天主教傳教史

策  劃:

天主教香港教區

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

主     編:阮志偉

著    述:

余嘉浩  許家朗  敖子亮

出     版:中華書局(香港)

出版日期:2021 年

頁  數:287 頁

定  價:HK$158

追本溯源,一如沿著河流細探,注目它的源頭,感應源頭帶給我們的訊息與氣味。先賢之路,從來怎會是康莊大道?!一步一腳印,他們踏遍滾滾紅塵,既知緣何上路,萬水千山等閒。嚐盡甜酸苦辣甘澀,砌出一磚一瓦,編織一百八十年的傳教史實。

天主教在西貢區的發展歷史,分七個階段,從 1841 年以前的西貢傳統社會、歷史沿革及地理環境談起,以至代牧區初期至後期的傳教情況。那時,由於西貢地理位置的原因,能取道大鵬灣進入新安內陸等地,因此成為傳教的要點,相當於傳教士福傳工作的「母親和搖籃」。不少傳教士來港後,均被派往西貢實習培訓,學習本地語言,適應新環境及當地文化。

另外,當然不得不談一眾傳教士的殉道事跡,日佔時期三年零八個月間,神父會士們迎面以對的苦難與危機,還有香港戰後教會重建的種種。

一個地方的傳教史,除了不可多得的背景資料、數字等等所謂硬資料與冷知識,更由一個個大小故事拼湊而成,字裡行間,滲出人與事的氣味;數頁一小圖,再翻閱數頁又有一大照片,充分領會那時那刻鬧哄哄的史實,繪影繪聲,彷彿目睹傳教士以致後來的國籍神父,如何攀山越嶺,克服交通極度不便的勞苦,仍掩蓋不住他們不惜千里迢迢跟村民主持彌撒的喜悅。

《先賢之路》猶如滿載歷史寶庫的列車,帶我們跟前人走遍傳教足跡,恰如「古道行」工作小組經過艱苦的兩年,走訪超過二十條偏遠村落及聖堂,上山下海,作實地考察、調查、進行口述歷史記錄,又翻查重要的歷史文獻,整理史實,正是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歷史寶庫。

(佳美)

— 全書目錄一覽 —

推薦序一  蔡惠民神父

推薦序二  林社鈴執事

推薦序三  張學明博士

緒論       傳教士作為東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一章  

— 西貢傳統社會及天主教的傳入 —

西貢的地理與自然環境

西貢的歷史沿革

西貢的人口分佈及社會

鄉村傳教先驅:宗座外方傳教會與客家的相遇

第二章  1841~1874

— 監牧區時期:西貢傳教之初 —

西貢歸香港監牧區管理

第一位米蘭外方傳教會神父到港

融入客家小島:聖福若瑟神父在鹽田梓

巡迴傳教士:和神父等繪製首張《新安縣全圖》

第三章  1874~1931

— 代牧區時期:艱辛與收穫 —

高主教在颱風吹襲後牧訪西貢

和主教的牧訪

英國租借新界:西貢脫離內陸

恩理覺任代牧及丁味略接任西貢司鐸

白沙澳教友村建成新聖堂

海灣小堂:北潭涌「羅瑪堂」及龍船灣「天主堂」

第四章  1931~1945

— 大浪堂區及日佔時期:失控與危險 —

大浪堂區及日佔前的西貢社會

日佔的西貢社會:國籍神父遇害

黃毛應小堂與抗日村民的犠牲

丁神父殉教:難以承受的重擔

赤徑聖家小堂:逃亡與營救

第五章  1945~1969

— 教區建立及戰後社會服務 —

戰後西貢堂區的傳教發展

西灣海星小堂的建立

教育事業:深涌公民學校與地方社會

蛋家灣:獨一無二的天主教會所

西貢的社會服務:林柏棟與漁民信仰社區

第六章  1969~1981

— 本地化與更新時期 —

從陸上到水上:西貢堂區對漁民的服務

局勢動盪:范賫亮神父的遇害

萬宜水庫:村落重置與教會發展

合一象徵:浪茄聖誕小堂與福音戒毒村

第七章  1981~2000

— 朝聖與保育時期 —

公教童軍與聖堂復修

小堂更新:從天主教學校、營地到朝聖地

聖若瑟堂的復修:啟動西貢小堂的保育之路

結語:先賢之路與宗教遺產

附錄一  西貢傳教士及聖職人員小傳

附錄二  小堂大事年表

後記及鳴謝

參考文獻

— 全書目錄一覽 —

推薦序一   蔡惠民神父

推薦序二   林社鈴執事

推薦序三   張學明博士

緒論       傳教士作為東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一章  

— 西貢傳統社會及天主教的傳入 —

西貢的地理與自然環境

西貢的歷史沿革

西貢的人口分佈及社會

鄉村傳教先驅:宗座外方傳教會與客家的相遇

第二章  1841~1874

— 監牧區時期:西貢傳教之初 —

西貢歸香港監牧區管理

第一位米蘭外方傳教會神父到港

融入客家小島:聖福若瑟神父在鹽田梓

巡迴傳教士:和神父等繪製首張《新安縣全圖》

第三章  1874~1931

— 代牧區時期:艱辛與收穫 —

高主教在颱風吹襲後牧訪西貢

和主教的牧訪

英國租借新界:西貢脫離內陸

恩理覺任代牧及丁味略接任西貢司鐸

白沙澳教友村建成新聖堂

海灣小堂:北潭涌「羅瑪堂」及龍船灣「天主堂」

第四章  1931~1945

— 大浪堂區及日佔時期:失控與危險 —

大浪堂區及日佔前的西貢社會

日佔的西貢社會:國籍神父遇害

黃毛應小堂與抗日村民的犠牲

丁神父殉教:難以承受的重擔

赤徑聖家小堂:逃亡與營救

第五章  1945~1969

— 教區建立及戰後社會服務 —

戰後西貢堂區的傳教發展

西灣海星小堂的建立

教育事業:深涌公民學校與地方社會

蛋家灣:獨一無二的天主教會所

西貢的社會服務:林柏棟與漁民信仰社區

第六章  1969~1981

— 本地化與更新時期 —

從陸上到水上:西貢堂區對漁民的服務

局勢動盪:范賫亮神父的遇害

萬宜水庫:村落重置與教會發展

合一象徵:浪茄聖誕小堂與福音戒毒村

第七章  1981~2000

— 朝聖與保育時期 —

公教童軍與聖堂復修

小堂更新:從天主教學校、營地到朝聖地

聖若瑟堂的復修:啟動西貢小堂的保育之路

結語:先賢之路與宗教遺產

附錄一  西貢傳教士及聖職人員小傳

附錄二  小堂大事年表

後記及鳴謝

參考文獻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