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藝術 · 信仰生活

關於戰爭

阿信

近日看的電影都和戰爭有關,很值得反思。

首先是「紅色密令Red Joan」,這是作家Jennie Rooney 改編英國資深女間諜 Melina Norwood 的故事,喬安(作者用了化名)二戰時任英國原子彈研發組秘書,她目睹美國以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覺得原子彈的威力太大,致使生靈塗炭,所以她把原子彈的機密洩露給為俄羅斯作間諜的前男友,認為如果兩個大國都擁有原子彈,就會不輕易用它,結果二戰後擁有原子彈的國家沒有輕易用上這殺力威猛的武器。劇中喬安暮年時遭英國特勤局以叛國罪逮捕宙訊,她以上述理由為自己辯護。我相信喬安代表一個面對戰爭的小人物,反思如何使戰爭的傷害減少。面對烏克蘭戰爭,許多人都出了一分力,這些都會譜成可歌可泣的故事,鼓勵人在戰爭前盡力去扶助受害者,為悲痛者帶來安慰。

「一袋彈珠」是猶太人Joseph Joffo 的自傳,二戰前作者一家人住在巴黎,因為納粹迫害臨近,父親安排小兄弟二人搭火車逃到尼斯,途中遇到檢查,幸得神父幫助脫險,二人繼續徒步或搭順風車抵達尼斯。在那裡被安排到天主教的少年訓練營,但終被納粹逮捕,不停被查問是否是猶太人,幸得善心的醫生和神父相救,納粹失敗後,孩子們和家人團聚(除了父親)。整個流浪之旅,小男孩以一顆彈珠代表他擁有唯一的過去,也就是憑著對家人的思念,他們挺了下來。在戰爭的殘酷中,我們看到人性的善良,勇氣,和對光明的渴望,這些就是善可以勝惡的原因。

至於「偷畫男孩 German Lessons」改編自德國作家 Siegfried Lenaz 作品,該書是德國學生的讀本。影片對德國納粹克盡己職原則作出譏諷,也對戰爭對人性忸曲作了深刻的描寫。小孩西吉的父親顏斯是德國北方小鎮一名警察,他奉命執行希特拉的「禁畫令」,派兒子西吉去監察他的好友,也是一名表現主義畫家,禁止他畫畫,但西吉卻拜了畫家作師父。當顏斯每次搜查時,西吉都會幫手把畫藏起來。顏思的畫忠職守原則讓他把逃避兵役的長子送上死路,把好友畫家的創作自由摧毀,讓小兒西吉釀成偷藝術品癖,最甚者,他自己和西吉都染上了「盡忠職守」的強迫性行為,二戰後,兩人都繼續被這強迫性行為折磨。德國人能夠以此書作學生讀本,可見有對戰爭反思的胸襟。

在俄國,烏克蘭戰事正酣之際,且問我們還需要多少反戰書本和電影去喚醒更多沉睡的心靈,讓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對戰爭作出反思,以無論如何微小的行動去肯定善的能力,藉此反抗戰爭的惡。

5/21/2022

溫市

Image by Carabo Spain from Pixabay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