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

我也想談「信仰與歷史文化」

1.前言

恩保德和夏其龍神父於22年8月13日在網上舉行「信仰與歷史文化」交談會,其中談及人信仰的過程,而這過程也免不了受歷史文化影響。

2.人創造的神的階段

恩神父指出大部份人尋覓的首先是哲學家,神學家所界定的(God)神,他們會說神不是什麼,不會做什麼,不會喜歡什麼等,他們為神下定議,所以說「神是人創造」,因為他們說神如何便是如何;神因此停留在人的認知範籌,但人無法和教條中的神建立個體關係。

3.神不再是神的階段

這階段人放棄了神哲學家定義的神,因為他們定義的神太抽象,很難使人親近,另外也有歷史因素:

-羅馬帝國末期,基督教成了國教,羅馬主教自稱為教皇,成了所謂「教皇國」,現在我們說基督是善牧,他為羊捨命,但當時的意大利人看到的教皇是統治者,他抽稅,懲罰人,行事可以不公(夏)

-公元800年,法蘭克王查理曼命教皇為他加冕,稱他爲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自此教皇在政治上的參與愈大;後來,教皇選拔竟由意大利貴族操縱,公元1012年後,教皇的皇位竟爲某家族世襲,選出的教皇敗壞無比。

-公元1095年至1250年有十字軍7次東征,隨著農地喪失,貴族沒落,卦建社會瓦解,商業興盛,整個西方社會結構起了徹底變化,自由思想開始湧現,挑戰封建及西方教會的傳統。

-東征回來的人對教會失去信心,很多人接受東方的諾思底派信仰,厭惡物質世界,崇尚靈性的超越,主張以苦行清除罪過。面對諾思底派及其它異端,教會成立了異端裁判所,不少無辜的信徒被酷刑、火燒,堪稱教會最黑暗的時代。

-為了支付十字軍東征,教會售賣聖職,贖罪券被濫用斂財,教宗又宣公元1300年為禧年,到羅馬朝聖者可以赦罪,朝聖者遂帶來大量金錢,最後,又稱不能親身到羅馬的朝聖者可以用金錢代替,1505年後,差不多每年都被宣為禧年。

-在此背景下觸發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因為新教強調聖經唯一,脫利騰大公會議便強調聖傳,聖事,禮儀而輕聖經,直到1963年梵二才得到糾正。

-20世紀現代哲學科學對神學衝擊,教會的影響力邊緣化

小結

面對統治者形的教皇,教會的腐敗和黑暗,無神主義的盛行,社會世俗化,許多人認為他們不需要這樣子的教會,也不需要這樣無力的神,19世紀尼釆的「上帝已死」就否定絕對的價值和傳統的宇宙秩序,最後,單憑神哲學家定義的神回應不到現實教會的狀況,所以很多人便放棄了信仰,應該說他們放棄了教條式的神,因為教條式的神無法和人建立天人的個體關係。

(參考:中國基督教書刊 http://www.chinachristianbooks.org)

4.耶穌基督啟示天父的階段

恩神父說信仰尋覓是從「人創造神」,「神不再是神」,到「天父(耶穌所啟示的天父)」,最後階段其實是人重新和天主/天父建立個人關係的階段。

4.1聖經深化我們和天父的關係

要和天主建立天主子女關係的基礎在於聖經,舊約充塞以色列人是天主的長子,天主是以民父親的描述:

-「我把孩子撫養長大,他們竟背叛了我!牛認識自己的主人,驢也認識自己主人的槽,以色列卻毫不知情,我的百姓卻一點不懂」(依1:2-3)

-聖詠深刻描寫天父痛愛子女的心情:「詠56:9我多次流離失所,你都知悉,我的眼淚,聚在你皮囊裏;豈不是也寫在你的書卷內? 」

-詠27:5「因為在我困難的時日,他將我藏在他的帳棚裏;將我藏在他帳幕的深處,並將我高舉放於磐石」

-「我要作他的父親,他要作我的兒子」(撒下7:14)

耶穌在新約,特別在若望福音,啟示他是聖子,而我們是天父的子女:

-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裏的獨生者,他給我們詳述了」(若1:18)。

-「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是的,父啊!你原來喜歡這樣,我父將一切交給了我;除了父外,沒有人認識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啟示的人外,也沒有人認識父」(瑪11:25-27, 路10:21-22)。

-證實你們確實是天主的子女,天主派遣了自己兒子的聖神,到我們心內喊說:阿爸,父啊!所以你已不再是奴隸,而是兒子了;如果是兒子,賴天主的恩寵,也成了承繼人」(迦4:6-7)。

小結:

如果我們不熟悉聖經,我們和天主父的關係就得不到深化,當然我們可以憑祈禱或領聖事,但和天父的關係就不會那末豐富和深刻,因為聖言多角度地向我們啟示天主是位怎樣的慈父。

5.文化對聖言啟迪可以造成的障礙

5.1聖經對天主母性的描寫

因為希伯來文文法沒有中性的講法,所以舊約以陽性詞語去稱呼雅威;雅威是父,以色列是子,這觀念根深蒂固,但聖經也有用母性去形容天主,可惜沒有得到重視和強調,特別西方教會也是父權的教會。聖經強調天主母性經文的一些例子包括:

-申32:11 老鷹怎樣守候自己的窩巢,飛翔在幼雛之上,上主也怎樣伸展雙翅,把他背在自己的翼上。

-依46:4-5 雅各伯家啊!以色列家所有的遺民啊!請你們聽我:自出母胎我就抱着你,自離母腹我就懷着你;直到你年老,我仍是一樣;直到你白頭,我依然扶持你。我既然如此做了,我必要提攜你,扶持你,拯救你。

-依49:15 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會忘掉你啊?

-詠131:2我只願我的心靈,得享平靜與安寧;就像斷乳的幼兒,在他母親的懷抱中,我願我的心靈在我內,與那幼兒相同。

-箴8:1-5智慧不是在呼喚,明智不是在發出她的呼聲嗎﹖ 她站在高崗上,站在通衢大道上,她在城門口,在城入口處大聲喊說:人呀!我在向你們呼喚,我在對人子發出呼聲:幼稚的人,你們應學習機智;愚昧的人,你們應學習聰明(箴言以女性描寫聖言)。

-路13:34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屢次殘殺先知,用石頭擊斃那些奉命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如母雞聚集自己的雛雞,在牠翅翼下,可是你們偏不願意。

-路加福音強調耶穌福傳路上婦女的參與,強調耶穌的開放性:

-路8:1-3 還有幾個曾附過惡魔或患病而得治好的婦女⋯ 還有別的許多婦女,她們都用自己的財產資助他們(門徒)

-路23:49所有與耶穌相識的人,和那些由加里肋亞隨侍他的婦女們,遠遠地站着,觀看這些事。

-路24:1一週的第一天,天還很早,婦女們便攜帶預備下的香料,來到墳墓那裏。

小結:

傳統西方文化和教會傳統都注重父權,所以教會很少提及天主的母性,隨著梵二後對聖經的重視,釋經家的意見被聽到,但一般教友,如果沒有研讀聖經,神父講道又沒有提到,他們不會知道。

此外,人對天主父親的形象的接收也深受歷史,文化背景影響,在中國封建落後地區,女性一想到天父會聯想到父權的壓迫,某些受極權父親壓迫的青少年對接受天主慈父形象也有很大的矛盾和困難。

(參考:試析上帝形象中的母性(女性)特徵 王雷 金陵神學志03年2期)

5.2教會以西方文化角度詮釋聖經

舊約聖經以希伯來文寫成,後有希臘文翻譯的七十賢士本,新約以希臘文寫成,學者認為有阿拉美文寫成的瑪竇,但沒有留傳下來。舊約聖經很多詞語有希伯來文共同的字根,所以這些詞語有深邃的意義,但當翻譯成英文,中文時,意義就消失了;新,舊約也有其文化背景,但我們一概以現代西方文化去解釋,而且由於教會和猶太聖經學者的交談有限,許多聖經章節的意義就把握不到,下面列舉兩個例子:

5.2.1 原祖赤身露體和狡猾的蛇有何共通之處?為什麼亞當對自己的赤身露體感到害怕?(創2:25, 創3:1, 10)

從西方文化觀念去詮釋,一般認為蛇是誘惑者,原祖父母是誘惑的受害者,但猶太辣比David Fohrman 教我們從希伯來文去看二者的關係:「當時,男女二人都赤身露體,並不害羞」(創2:25),「在上主天主所造的一切野獸中,蛇是最狡猾的」(創3:1),Fohrman 指出「赤身」,「狡猾」有同一的希伯來文字根arom ,所以兩字的共同點是如果赤身naked 代表真正的自我,即原祖墮落前的狀況,那狡猾sly 就代表隱藏的自我,即墮落後的狀況。

跟著要看為什麼亞當對自己的赤身露體感到害怕?(創3:10),西方文化認為赤身露體是社會禁忌,所以要遮蔽起來,但Fohrman叫我們留意創3:6 希伯來原文「令人羨慕,且能增加智慧」應該是 the tree was desirable to contemplate ,就是令人有細嚼的慾望,所以從希伯來文的應用,知善惡樹喚醒的是人的慾望。

再看創3:7:「於是二人的眼立即開了,發覺自己赤身露體,遂用無花果樹葉,編了個裙子圍身」,眼開了是什麼意思?應該是感到自己的慾望被喚醒。創3:10:「他答說:我在樂園中聽到了你的聲音,就害怕起來,因為我赤身露體,遂躲藏了」,為什麼亞當對赤身露體感到害怕?而不是尷尬?原因是如果知善惡樹的果子喚起人的慾望,使人想自己去創造,想去超越天主,那亞當對自己不能控制的慾望便會感到害怕,他不能面對這樣的自己,所以由原本的arom(naked 真我)到了arom(sly 隱藏的真我,亦即是狡猾)。

最感動的是天主對堕落原祖父母的痛惜:「上主天主呼喚亞當對他說:你在那裏?」(創3:9),Fohrman 指出天主全知,為什麼不知道亞當在那𥚃?希伯來文「在那裡」有兩個字: epiphoh 及 ayeh ,前者epiphon意思就是找尋: 「他答說:我尋找我的哥哥;請告訴我:他們在那裏放羊?」(創37:16),但後者 ayeh 卻包含傷痛的意思:「但是人一死,立即僵臥;人一斷氣,他究竟在何處」(約14:10),「依撒格說:看,這裏有火有柴,但是那裏有作全燔祭的羔羊?」(創22:7),所以ayeh 包含了絕望和痛苦,因此天主不是單問亞當在那𥚃,而是痛心地說:「為什麼你不在那裡?」(「那𥚃」就是失落前的naked self ,所謂赤身露體的真我;猶太宗教經文詮釋Midrash Rabbah Genesis 19:9 的解釋是:「昨天你和我在那,現在你和蛇在那裡」,(ayeh)

這句話包括了多少傷痛!

小結:

我覺得舊約希伯來文作者從文字,文學去寫原祖父母,表達了深度神人關係的反省;從原祖墮落我看到的不只是原罪,而是人的軟弱和掙扎,但更重要的是天主對跌倒了的原祖父母的痛惜。文化距離肯定會造成理解聖經的障礙,但可以補救的是我們要謙卑,要虛心學習猶太文化和希伯來文的隱義,不懂就多參考,多研讀,這樣,我們對天父的慈悲就有更深入的了解。

(參考:Rabbi David Fohrman: The naked truth: Serpents of desire

https://www.aish.com/jl/b/eb/ge/48962421.html

5.2.2 你如何理解若翰洗者論及耶穌時說:「我固然用水洗你們,為使你們悔改;但在我以後要來的那一位,比我更強,我連提他的鞋也不配,他要以聖神及火洗你們」(瑪3:11,路3:16)?

現代文化為人提鞋是僕人工作,是卑下,所以對若翰的說話會理解成若翰洗者是個謙遜的人。我以前因為盧4:7 的背景:「從前在以色列中間,無論對於買賣或交易,為確定一事,有這樣的一個風俗:就是一方應「脫下自己的鞋」,交與另一方:這在以色列就算為證據」就認為若翰沒有能力去和耶穌做交易,因為耶穌做的是默西亞救贖人類的工作 ,所以若翰的說話是突出耶穌默西亞的使命。

但Rabbi David Fohrman 卻叫我留意盧4:5-7 的背景,因為那和以色列代兄弟立嗣律 (Levirate)有關。留名是古以色列民中的一條法律,它的本質在於:如果某人結婚後,沒有生子便死去了,他的兄弟有責娶寡婦為妻,而所生的兒子則應歸於亡者的名下,並有權承受亡者的家業,其目的是不使亡者的名字失傳,不致家產外流。它遠在聖祖時代,就已見於以民之間,有敖難的歷史為證(創38:8,9),及至梅瑟時代才成了正式法律規定(申25:5-10)。

盧4:5-7講的是盧德想為公公厄里默肋客,猶大白冷厄弗辣大人留名,因為他死了,他的兩個兒子也都死了,所以她答應婆母納敖米去找近親波阿次,求波阿次娶她,但波阿次發覺盡留名義務的還有另一位近親,所以對那位近親說:「你從納敖米手中購得田地的那一天,也應娶亡者之妻,即摩阿布女子盧德,好給死者在嗣業上留名。那位至親答說:那麼我就不能盡這義務了…你盡我應盡的義務罷!從前在以色列中間,無論對於買賣或交易,為確定一事,有這樣的一個風俗:就是一方應「脫下自己的鞋」,交與另一方:這在以色列就算為證據」(盧4:5-7)。

現在從兄弟立嗣律的角度去看若翰洗者的說話,他引盧4:5-7的背景,就是要講他不是以色列的至親,所以不能娶她,而以色列的真正近親,可以盡留名義務的只有主耶穌,他是默西亞,也是新郎,只有主耶穌才能迎娶新娘,新的以色列。

小結:

如果忽略猶太文化背景,我們會失了焦點,因為在猶太文化,只有至親才可以盡留名義務,但主耶穌就是我們的至親,只有他才可以迎娶他的新娘,新的以色列(教會)。相對而言,視若翰的說話為謙卑失去了強調主耶穌身份,使命的焦點!

6.結論

寫了這麼長,都是靠這些年來天主的帶領,讓我把釋經的心得累積起來,感恩,但也很有感概,現今的社會文化是反智的,它反文字,流行無厘頭,玩爛gag,流行圖像,視頻,即食,寫文章肯定是outdated ,連報紙都要收科。再看一般平信徒教友,究竟有多少是聖經的絕緣體?我寫的文章又長又和聖經有關,多少人會有興趣?兩位明星神父用視像會議的形式就是想打破純文字的格局,從信仰歷史文化講人和天主的關係是想給教友當頭捧喝,想刺激我們,讓我們從因循的舒適圈跳出來,對自己和天主關係作出反思。

我寫來寫去,只是想大家不要再忽略聖言,因為沒有聖言基礎,我們的神人關係也一定受影響,但學習聖言時也要注意歷史文化背景,讓我們不要怕難,只要決心開始去學,聖神自會帶領,共勉!

阿信

15/8/2022

溫市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One thought on “我也想談「信仰與歷史文化」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