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生活

從「教會在五至十五世紀中的宣講」說起 (26週)

首先從「基督 – 教會在五至十五世紀中的宣講 」一書作些攝要:

公元900-1000是教會黑暗時代,政教勾結,在位教宗腐敗無能。

公元1095,教宗伍朋二世 (Urban II )首次召集十字軍,解救落在回教徒手中的東羅馬帝國及耶路撒冷。歷時約二百年終於1291年結束;這次運動充滿政治成份,也是這一連串殘暴、自私和迷信的擄掠。

聖地沒有被收復,但也正面的效果

– 促進了經院哲學 (Scholastics) 的發展

– 引起平民宗教運動,如迦他利 (Cathari) 及互勤度派 (Waldenses)

–  大學也在這時期發展起來

– 近代歐洲的白話文學也開始盛行

–  促進商業發達,使城市裡的平民階級成為新興的政治勢力

公元1378-1417年是西方教會內部大分裂 (The Great Western Schism),在康士坦斯大公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 1414-1418) 開會期間,三位同時並存的教宗先後去世或被罷免,於是選出第四位唯一的教宗,結束了這次大分裂。

教會在這悠長的一千年間 (476-1417),仍不斷宣講;大體上,她是以教育者、統治者及傳道者這三種姿態去宣講。

(1) 教育者

西羅馬帝國滅亡時(476),其創造之拉丁文化,瀕於毀滅,但隱修院修士保存了拉丁文化,當戰爭停下來時,神職人員便成了拉丁文化的唯一傳授者及保存者。他們的宣講方式有兩種:

理性化信仰(神學)

 以理性的方法去解釋神的存在、創造、救恩、「靈魂不死」等問題。例如經院哲學派 (Scholastics) 聖多瑪斯(S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的《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ae)

神學化文明

這是從多方面著手的,如文學(但丁Dante 1265-1321的神曲,是很好的例子),音樂、建築、圖畫、雕刻等,均富有神學的味道,尤其是有關倫理的繁瑣原則,都是以神學為基礎並整理成系統化的法則。故此,為當時的人宣講福音就等於推廣這種神學化的文明。 但在文化水平較低的群眾中,卻通行一些敬禮來表達他們的信仰,如唸玫瑰經、藏聖髑、拜苦路、拜聖體、裝飾馬槽、遊行及恭敬聖母等。

(2) 統治者

教會的當權者將全副精神放在維護及推廣「基督徒社會制度」(Christendom)上。當時的教宗、基督徒君主、諸侯等,不惜運用統治者的權力、法律甚或軍隊去維護及推廣這制度。 其次,帶領民眾表達信仰最具體的形式之一是建造宏偉的主教座堂 (Cathedral Church)。在城市中心最特出的地點,建築哥德式 (Gothic) 高聳入雲的聖堂。主教座堂除用作宗教聚會外,亦作學校、圖書館、會議室等用途。

(3)傳道者

作為傳道者,教會一方面使「蠻族」皈化,另一方面卻在文明世界中做牧民、宣講及社會服務工作,當西班牙回教徒 (Moors) 在歐洲肆意擄掠基督徒作奴隸時,諾拉斯高 (Peter Nolasco )於1218年成立了「贖奴會」(Mercedarians) 以自身代人為奴,此組織前後曾贖回的約有七萬人。 在1347至1350年間,歐洲發生黑死病瘟疫時,教會人仕組織一些團體照顧病人、埋葬死者。在貧窮者急需金錢週轉時,教會人仕為避免這些人受高利貸的剝削 (利息介乎32.5%-43.5%),特別設立了當鋪(Mons Pietatis),以4-12%的利息作服務費。

(以上資料來自「基督 – 教會在五至十五世紀中的宣講 」)

現在說一下自己的感想:

1. 首先,5-15世紀教會以教育者身分宣講,理性地討論信仰,當時流行的有仕林哲學,但經院哲學的討論帶有濃厚的文化背景,對今天的信友來說是難以了解,而且傾向僵化,過份注重理性卻忽略了心靈。幸好梵二的神學家以動態,神人關係去解釋神的存在、創造、救恩、「靈魂不死」等問題,為教會對現代世界的宣講注入了動力和創新;遺憾的是仍有神職抱著仕林哲學不放,對梵二的精神抗拒,這是大不幸。

2.5-15世紀的神學化文明指文學,音樂,建築、圖畫、雕刻方面均富有神學的味道,倫理也以神學為基礎,這是教會非常豐盛和寶貴的宣講,因為這些都成了人類寶貴的遺產,世世代代向後人敍說當時人的信仰理念,而且影響廣大深遠。反觀現代的神學化文明就失色多了,因為無神主義,世俗主義的抬頭,文化,音樂,建築,藝術都趨向抽象及個人化,教會喪失了如此影響力強的宣講方式,所以我們需要的多些有神學訓練的藝術家,鼓勵信友用現代藝術方式向現代世界宣講福音。不過,對許多信友來說,熱心敬禮好像變成唯一的宣講方式。

3.只要教會運用權力,法律去維護她的統治和地位,她離政治就愈近,但離福音精神就愈遠。教宗方濟各上任以來,對梵蒂崗內部進行了改革,讓教會走向窮人和弱小者,對世上受壓迫,不公的人表示關懷,關心現代人類的困境,我覺得這就是反Christendom,就是教會發展方向的佳音,希望教會內有更多人支持教宗領導教會的方向。

4.5-15世紀教會以宏偉的教堂建築去表達信仰,現代的教堂建築也各有特色,很能表達信仰內涵,但當每個堂區都大力籌款建造美侖美奐的教堂,希望也注意到每個信友都是「活石」,是耶穌奧體活力的所在;憂慮的是教堂雖美,但活石卻日趨老化,因為信友對自己是「活石」的意識薄弱。

5.5-15世紀的教會在牧民及社會服務工作表現出色,能針對社會需要去作出關愛行動,如「贖奴會」,「當鋪」等。現代教會在這方面做得也非常出色,傳教士大力發展教育,醫療及福利工作,德蘭修女的「貧窮小姊妹」最為人津津樂道;但對一般「主日彌撒的教友」,他們是通過「信友禱文」的祈禱內容去接觸世上有需要的人,有什麼突發事件需要援助,信友禱文內容沒有提,神父也通常不會提,那麼,如何動員信友,讓他們有意識地參與教會團體的社會關愛行動?

6.總結

回顧教會5-15世紀的宣講,有喜有憂,反觀今天教會又如何宣講?我想集中討論傳福音的宣講,因為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倡聖經唯一,天主教會就倡聖事和聖傳唯一,所以天主教徒梵二前對聖經沒有接觸的渠道。梵二後有改善,但仍薄弱,所以宣講主要在於做善功;而且因為教會以神職為中心,所以教友對自己的司祭職,先知職沒有意識:「至於你們,你們卻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為叫你們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他奇妙之光者的榮耀」(伯前2:9)。一般教友都認為宣講是神職的責任。

不過,教會經歷黑暗時代仍能站穩,當靠聖神的推力,但我們也不能什麼都不改變,沒有改進的意識,決心和開放,光說依靠聖神就未免自欺欺人了。

阿信

9/9/2022

溫市

Photo by Alberico Bartoccini on Unsplash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