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 名:你都沒在聽
(You’re Not Listening: What You’re Missing and Why it Matters)
作 者:凱特 ‧ 墨菲 (Kate Murphy)
譯 者:謝佩妏
出 版: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1 年
頁 數:270 頁
定 價:HK$107
「你都沒在聽!」「你這樣問,你是否真的想知?你真的會聽?」如果你「聽」到正在跟你說話的人這句無聲控訴,顯示你的傾聽工夫,已跨出漂亮的突破;至少你覺察自己此刻對眼前人的漫不經心,分心走意。
更多的時候,我們根本只在漠視、偏聽、自欺已理解、沒認真專心傾聽,或慣性地打斷對方,搶著回應,只管自己在表達。
今天,人們大多不擅傾聽,也不喜歡或沒有興趣聆聽別人;但從來,人人都想被傾聽,渴望被明白被諒解。此書是給有兩隻耳朵、一個口的人閱讀的,尤其獻給曾經被誤解和覺得被誤解的人。
作者平日需要經常聆聽不同範疇及類別的人講話,她是記者,真正專心聆聽被訪者,認真地在適合的談話步伐下,予以回應及延展問題,成為她每一趟訪談的新挑戰。
她對人們究竟是如何傾聽、聽到「什麼」,以及內在世界不願聆聽別人的關鍵因由很有興趣,也探討人失落傾聽能力有何影響,如何嚴重破壞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及世界的真實連結。
她花了兩年時間,累積達數百小時的訪談記錄,對象全是工作上需要大量傾聽別人的人士,例如中情局人員、間諜、神職人員、心理治療師、酒吧酒保、談判專家、焦點團體 (focus group) 主持人及頂尖家具銷售員等。她又鑽研與傾聽有關的學術研究,甚至涉獵相關傾聽過程的生物力學和神經生物學,還有跟心理和情緒的影響。
這本著作絕非艱澀高深的學術論文,它發人深省、幽默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靈活又生活化引用研究學者的數據結果及分析,擷取合宜的例子、實驗成果及故事,當中不乏令人感到鼓舞的因果關係結論。例如那些鍛鍊過傾聽技巧的學生,辯論時更有說服力。好的聽眾就是不把多餘的腦袋頻寬拿來神遊太虛,而是更認真地理解並感受對方此刻說的話。
主動的用心傾聽(沒錯,精準一點看,聽是被動的,傾聽是主動的),不只在聽聲音和字句內容,原來,接收一個人的訊息,說話內容極其量佔四成,身體語言、表情、語氣的差別,常出現很大的落差。有時,如果能聽出那「沉默」或「沒有說出的話語」,卻又不是因敏感過度想多了,真是考驗聽者的工夫。
這些例子、故事與研究者引述繁多,散落在每幾段或主線立論之後,讀著本身已是賞心樂事,也想自己成為溫暖人心的傾聽者。
以下兩組對話,你通常以哪一種方式回應?
例一
約翰:我的狗上禮拜跑出門,我找了三天才找到牠。
瑪麗A:我們家的狗每次會挖籬笆底下的土,所以我們都不讓牠出門,除非繫上狗鍊。
或
瑪麗B:不會吧!最後你在哪裡找到牠的?
例二
蘇: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講烏龜的精彩紀錄片。
鮑伯A:我不怎麼喜歡紀錄片,我比較喜歡動作片。
或
鮑伯B:烏龜?你怎麼會看那種片?你很喜歡烏龜嗎?
盼望你習慣以回應B 示之,B是支持型回應,焦點指向跟你說話的人,屬於好傾聽者的表現;A是轉移型回應,指向自己的陳述,若過分了形成自戀的症候,會破壞與人連結的機會,談話延續不了。
全書中段開始,作者細心捕捉讀者希望進步的心態,引入這類示範,非著重傾聽的技巧,而是調校我們內在的心態,溫暖人心的傾聽學問是可以培養的。
這麼近,那麼遠,似近還遠。科技讓交談越來越容易,按幾個鍵即可將訊息傳送,不出幾秒已可劃時空「見面交談」,人卻似乎越發不會不願聆聽,真正的溝通、傾訴、傾聽、明白與被明白,如何可能?
(佳美)
— 全書目錄一覽 —
前言
1 當周圍的人不再傾聽
2 契合的感覺——傾聽的神經科學
3 跟幼兒學習——因為好奇而聽
4 我知道你要說什麼——用偏見把耳朵塞住
5 人為什麼寧可跟狗說話——充耳不聞
6 說話如龜,思考如兔——說與想的落差
7 為什麼感覺像是被追殺——傾聽對立意見的時候
8 大數據時代該怎麼聽——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
9 跟即興劇場學習傾聽——團隊成功的關鍵
10 第三隻耳朵——主持人、總統和騙子的共同點
11 腦中的聲音——傾聽自己與逃避自己
12 支持型vs.轉移型——兩種不同形態的回應
13 錘骨、砧骨和蹬骨——聲波化為腦波的過程
14 當注意力超出預算時——分心上癮
15 沉默值兩個銅板——無聲的力量
16 為什麼八卦對人有益——傾聽的道德問題
17 什麼時候該停止傾聽
結語
致謝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