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28「教會在十九世紀及邁向公元二千年的宣講」主題分享)
(1) 十八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世界經歷過很多巨大的變化。就書中有關「邁向2000年」的内容,你知道那段時期有甚麽大事發生呢?
1789法國大革命,提出自由平等友愛,之後60年平民成了革命主動者。1830法國再革命,西方現代國家-民主共和國出現。1810-30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引致資本及工人階級對立。交通通訊發達各國關係密切,歐卅成了帝國主義的中心。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成為蘇維埃共和國,接下來是納粹黨興起,屠殺猶太人,1943年德國投降,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聯合國成立,跟著有NATO 1945, South 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1949, Warsaw Pact 1955 成立,這是冷戰時期(蘇美冷戰),但韓戰,越戰,中東戰爭也隨之出現。跨國大企業興起,成了國際政治勢力,消費主義抬頭,軍備競爭和對其依賴,人類看到大家擁有共同的資源,但競爭不斷。
(2)法國大革命(1789)後的二百年間,人類生存的世界產生了某些大理想、大發明,而整個世界也起了大變化、大革命、大戰爭及人類的大解放,而成了一個整體。「世界」也終於能夠衝破大氣層,飛向太空。在這段時期,教會在世界的地位也起了很多大變化。那些變化是好是壞呢?請分享。
因為科學社會進步,教會失去主導地位,她的自衞方法包括:
1)注重敬禮,排斥世界,以個人得救作死後報酬的投資
2)肯定自己是Perfect Society, 擁有無上權威。梵一(庇護9世1792-1878)宣布教宗首席地位Primacy及擁有信理,倫理不能錯的訓導權Infallibility,肯定教會對倫理有正確答案,成了倫理的權威,又出了「謬說要錄 Syllubus of Errors 1864),庇護11世(1922-25)成立耶穌君王節,稱耶穌有立法,司法,行政三權,1917拉丁教會頒「聖教法典」;對教友,教會鼓勵神修及個人得救的敬禮。
近代教會的醒覺
1.重新注重初期教會的宣講,出現聖經運動,禮儀運動,合一運動
2.平信徒注意自己在世界的責任,教會也在行政組織上走向集體領導
3.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地區的主教團會議,教區司鐸議會,牧民議會,堂區議會,恢復獨身或已婚永久執事職,基督徒基層團體,神學多元化,本地化,神修多元化,禮儀多元化
4.關心世界問題如世界和平,人類發展和人權。
對18-20世紀教會自衞心態反省
1)注重敬禮
今天仍然繼續,教友一般以修德作升天堂的儲值券,或以敬禮,或以祈禱,每天不停唸經,注重數量而不是質量,參加不同的熱心敬禮,退省,朝聖,這對個人靈修不是不好,但因為側重敬禮,對教會整體問題缺乏反省和參與,慢慢也形成了優越感,認為其他人不夠熱心,對其他人靈性上的掙扎也沒有同理心,認為是他們是自找的,對別人的苦難,會以一個已經上岸的心態去看,說一聲:「天主一定打救」就算了,這話沒錯,但痛苦的人需要的是同理心的陪伴。我認為這注重個人修德的心態和主耶穌道成肉身與罪人同甘共苦是相反的,因為主是放下自己去成就他人,是外展而不是關閉,是奉獻,忘我而不是自我觀賞。
2) 教宗首席地位Primacy及擁有信理,倫理不能錯的訓導權Infallibility,「謬說要錄 Syllubus of Errors 1864),耶穌君王節,稱耶穌有立法,司法,行政三權,「聖教法典」
以上在今天仍然非常強調,諸凡神學家,教友對某神學問題,倫理問題想提出探討,訓導不能錯就對它們關上了大門,連教宗方濟各想在教會對同性戀者,離婚人士態度上的探討也錯到猛轟。我覺得教會本質上強調法典,這和主耶穌昔日打破安息日的規誡去回應人的需要,體現天主的慈悲,距離何其遠?只要想提出疑問,馬上以「絕對權威」「法典如是說」堵塞問題,這心態在一般教友間也非常普遍,只怕如今我作如此反省也會被視為大逆不道,這樣的心態,不是會固步自封嗎?至於熱心敬禮,一般注重耶穌君王尊祟一面,聖母敬禮也注重聖母光榮一面,對於敬心敬禮的基礎 – 聖經,只是浮略地帶過,所以敬禮沒有由本質出發。
對20世紀教會開放的反省
1)重新注重初期教會的宣講,出現聖經運動,禮儀運動,合一運動
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不夠普及化,整個教會都會覺得認識聖經是格外的東西而不是教友本質上的東西,因為缺乏了對聖經有系統的認識,許多時都只是拿取某段章節去應付某個敬禮,教友永遠不會有系統地去看新舊約的機會;換言之,對舊約如何指向新約,主耶穌又如何啟示父,真是矇查查。正因為缺乏對聖經的了解,任何運動都是形式多於內涵,至於合一運動,對基督教的防範意識很高,護教學仍然盛行,梵二宗教交談的精神還是空中樓閣。
2)堂區議會,基督徒基層團體,神學多元化,本地化,神修多元化,禮儀多元化
以上的出現是教會嘗試從金字塔結構走向集體負責,但堂區議會話事人仍然是神父,神父的話事人仍然是主教,不同意見可否被聆聽?神學多元化?解放神學,婦女神學,禮儀本地化,一般教友不知是什麼東西。我碩士論文是有關婦女神學,當時學院教授也認為是離經叛道!梵二為教會打開了窗,但清新空氣可以進入什麼地方?阻擋又何其多,只要某主教,某神父不提倡或沒有興趣,窗戶就關上。方向是有,但因為沒有從基層起的培育,「集體,多元」仍然有非常多的限制。
3)關心世界問題如世界和平,人類發展和人權。
教宗方濟各在這方面帶領出色,有很多通諭和講道,但有多少個主教,神父聽到而下達教友?教友如何意識自己要在個人修德及關心世界之間取得平行?如果主日神父多講,信友禱文多講,集體慈善活動做起來,相信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總結而說,教會由自衛到敢於和世界對話是聖神的帶領,只望如此反省會令神職,教友意識到自己的匱乏而改變,不要常常把責任推到聖神身上!
阿信
24/9/2022
溫市
Image by Bogdan Korneker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