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33)2020年頒布的「Fratelli tutti 眾位弟兄通諭」拾穗(下)主題分享
6. 甚麽能够讓你透過交談,平心靜氣的對話或熱烈的討論,與人一起尋找真理?
「聖方濟亞西西在聆聽窮人,病弱,大自然的聲音時,他聽到天主的聲音,他使這一切成為他的生活方式」(48)
每次交談都是豐富自己的機會,從對方角度去探討真理,更有的是去傳福音,把自己認為珍貴的和別人分享。交談的最大誘惑是想壓制對方,使對方臣服,或者是按刪除,沒有耐性聽到最後。
曾經旅途中要和一位印象中合不來的姊妹同房,她給我的印象是有點咄咄逼人,但兩周的同房有很多交流的時間,發覚對方也不是那麼難相處,交談間也發覚對方有其可愛之處。到頭來受益的是自己,因為我的心變得寛大,這次的交談經驗也為將來的交談帶來勇氣和希望。聖方濟亞西西能從聆聽受苦者及大自然中聴到天主的聲音,真是美好!主啊!幫助我也能這樣做。
7.誰是我的近人?
幾時我對其他人有同理心,有慈悲,有關懷,我就是其他人的隣人,幾時其他人關心我,為我代禱,他們就是我的鄰人,換言之,幾時我們進入天主的大愛,我們就成了彼此的鄰人。
對烏克蘭戰火中的人民,自然災難的受害者,我都有同理心,但個別的同理心是微弱的,如果堂區(教會)除了祈禱,更會有些聯合行動,大家齊心恊力持續伸出援手,我們就會有「近人文化」,「拾穗文化」。
8. 你對「相遇文化」有何體驗?
「在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中,種族或民族仇恨往往是最難以克服的。慈善的撒瑪黎雅人,受其憐憫之心觸動,通過其行動,開闢了一條與「世仇」對話及接納之路。他創建了一種新文化,「相遇的藝術」。《眾位弟兄通諭》指出:生活雖然充滿矛盾,卻是一種相遇的藝術」(215)。
「相遇文化」意指我們作為人民,應熱衷於彼此相遇、設法彼此聯繫、架設橋樑,並計劃一個所有人都可參與的項目,從而形成某種對生命的期盼和生活模式。這種文化的主體是整個人民,而不是試圖借助專業及媒體資源來安撫社會上的某部分」(216)。
「相遇的藝術」的基礎首先是必須肯定自己所思所想,對自己的信念,信仰有所肯定,其次是誠懇,願意向對方坦誠分享自己的信念,不驕傲,不催逼,只在交談,只在聆聽,也有勇氣承認自己的短處和盲點,這樣,兩種文化就會自然會相遇交融,雙方都進入了聖三的共融。
我曾參加英國語言學會的口試,要在15分鐘內陳述一本文學書,起初考試官的態度充滿輕視,但當我誠摯地講出自己對George Orwell 1984 的看法及其對香港人的啟示,他馬上變得專注聆聽,並和我開始了平等的討論,接下來的聆聽試也特別讀得慢些去讓我寫筆記,最後又關心我的轉工問題。半小時的考試完畢,我在雨中走向車站,滿心充滿感恩,因為兩個陌生的靈魂在交談中相遇,彼此釋出善意,欣賞,關懷,一切是多麼美好!這相遇讓我肯定相遇藝術的美好,並且永遠在記憶中留痕。
9. 如何能培植新的善良文化?
「在我們及我們的孩子和年輕人生活的社會中,瀰漫著濃厚的消費主義生活模式,但只有少數人有能力維持此種生活,因而導致暴力衝突和相互摧殘。「只顧自己」的想法迅間惡化成「彼此對抗」,這比任何瘟疫的情況更壞」(36)
「福音中,耶穌說:「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 瑪25:35),耶穌能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為祂有一顆開放的心,關心他人的疾苦。 聖保祿鼓勵我們:「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羅12:15),當我們的心採取這種態度,便能對別人的經歷身同感受,而不管那人的背景和來歷。當我們這樣生活,必會體驗到他人是我們的「骨肉」(依58:7)(84)
我當了廿多年的英語補習教師,學生由小學到大學一年級的都有,發現加拿大的英語教育非常棒的一環是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專生都需要讀文學,從文學作者的觀點,學生看到善的美好,惡的醜陋,暴力,互相摧殘帶來的毀滅,這些文學作品都滋潤了我的心田,相信也在孩子的心上留痕,對他們的性格有所影響,這就是培植善良文化,這就是善良的態度,雖然不一定講宗教,但文學的影響力可以使青少年關心別人的疾苦:「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 瑪25:35),「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羅12:15),百川到海,殊途同歸。
10. 你對「宗教為世界的兄弟情誼服務」有何看法?
「教會有一個社會性的角色,不只是扶助弱小或教育青年,也盡力促進 人的進步,及一個大同博愛的世界」(276).
「我們希望成為服事的教會, 從她的家裡走出來,從她的殿宇裡走出來,從她的聖所裡走出來,陪伴生命,維持希望,成為團結的標記, (……)搭建橋樑,拆毀圍牆,播種和好」(276)
「另一個有關「拾穗」的《聖經》故事就是盧德傳,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外方拾穗者的名字竟出現在默西亞的族譜中(瑪1:5)事實上,我們可以說,「拾穗」是相遇與友愛文化的一部分」
之前幾次反省都講到教會仍然做不到從她的殿宇走出來,教宗方濟各很努力,但整個教會各階層由神長到教友卻沒有動員起來,各堂區有從事社會服務的善會,但只是一小攝人,而且也沒有聖經的培訓。
如果你問我,如何令教會成為服事的教會,教友都有「拾穗」的文化,那根源仍在聖經,如果每個主日彌撒後,大家都留在聖堂一至兩小時,探討主日讀經的意義和反省,我相信大家都會感受到聖言推動的力量,也更感受到聖體的滋養;也許有人認為主日彌撒後要去飲茶,那我們又有否反省到十誡中守安息日的真正意義是為欽祟天主,沒有聽懂天主聖言,自然也不能實踐,欽祟也就徒具形式了。
總結
總結一句,沒有聖言推動,「交談,近人,相遇文化,善良文化,服務社會」通逾的精華永遠仍只是…烏托邦!
阿信
29/10/2022
溫市
Image by Andrew Martin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