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議同行 – 21週「信仰與歷史文化」主題分享
梵二使教會重新和世界對話「首次自我實現其作為世界教會的角色」,思考禮儀如何適應文化需要,重新看啟示,確定啟示在歷史中進行,重視平信徒的參與,倡宗教交談,和無神者對話,
梵二使教會重新和世界對話「首次自我實現其作為世界教會的角色」,思考禮儀如何適應文化需要,重新看啟示,確定啟示在歷史中進行,重視平信徒的參與,倡宗教交談,和無神者對話,
許多時活在罪惡痛苦的人封閉自己,主啊!讓您在聖道禮的臨在灼熱我們的心,好讓冷淡和在罪中的迷途羊鼓起勇氣,堪當地親近和領受您!
柏杜雅 前一陣子香港教區「大地震動,高天降雨」(詠68:8)。從耶穌基督肋旁流出的血孕育了教會,樞機俗稱紅衣主教,有殉道之意。耶穌預言過,跟隨祂的人也會有同樣的遭遇,因為「沒有徒弟勝過師傅的。」(瑪10:24)祂又說:「世界若恨你們,你們該知道,在你們以前,它已恨了我。」(若15:18)。 對於跟隨耶穌的人,祂不只應許了永生,也承諾了試煉和迫害,但在艱難痛苦中,祂會與我們同在。祂又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 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譭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瑪5:3-12) 在紛亂的世代中,正邪展開了決鬥;天主暫且容忍惡人,只希望他們悔改,「讓不義的,仍行不義罷!讓污穢的,仍舊污穢罷!讓行義的,仍舊行義罷!讓聖潔的,仍舊聖潔罷!」(默22:11)。 歷代聖人,為見證信仰而背起十字架,甘冒風險。如安提約基雅的依納爵被遣送羅馬,為投給野獸吞噬。他懇請羅馬的基督徒不要阻撓他的殉道,他願為天主而變為基督麥穗的粉屑,他的流血成了奉獻在祭壇上的祭品。 歷代的基督徒以超凡的勇毅面對迫害、死亡,毫無畏懼,且渴望通過死亡與基督結合。他們切願接受一切迫害,因為基督也曾經歷這樣的犧牲,而他們所做的只是跟隨基督的腳步。 一切惡勢力都會過去,連那象徵混亂和天主仇敵的「海也沒有了」(默20:11)。邪惡會被征服,不再狂妄。當天主要實現救恩的時刻來到,一切都要作翻天覆地的改變。所以,即使面對崎嶇的苦路、兇猛的敵人,只能「用投石器去打仗」,我們也不會逃避或退縮。 天主的計劃終必實現,無論人合作與否,都在彰顯天主的公義,就如法郎與天主作對,結果卻令天主行了大奇蹟,拯救以色列民出埃及。法郎的心硬,其實也在協助天主完成祂的計劃,天主能從悲劇中引發更大的善。 我們深信:上主是正義的,祂必施行審判;真理終必勝利,基督必須為王,把一切仇敵屈服在祂的腳下(格前15:25),亞肋路亞!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神學普及/文憑課程」學生會供稿〕 Image by Dorothée QUENNESSON from Pixabay
罪人尚且可得寬赦,難道不接種疫苗者就要被遺棄、被隔離?防疫重要,但教會也需照顧人靈的需要,否則,很多人不是染疫死,而是孤獨死、抑鬱死!
天主的表白和承諾與人的方式大相徑庭。瞳仁是身體最脆弱且寶貴的一部分,祂要在這纖細、容易受傷的地方,進入我們靈魂的最深處,保護愛惜、陪伴和醫治 (參匝2:12)。
如果實體彌撒,真的有網上彌撒不能代替的部分,而這不可代替的部分,能蓋過它的不吸引之處,沒有誰會只參與網上彌撒。真的有人覺得網上彌撒都可以,問題的關係,不在於形式本身。
聖堂關閉,不能參與公開禮儀,但也無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天主,如果我們夠專注的話,就能在萬事萬物中找到天主。
厄撒烏放縱軟弱的肉身,尋求即時短暫的滿足。他只感到生命苦短,對永恆沒有盼望,很明顯在生活中已排除了天主。我稱這為厄撒烏綜合症。
同樣是令人譁然的一巴掌,啪的一聲摑下去,卻觸動了兩千多年來人們的神經,喚醒了無數的靈魂。
我們懷疑天主的存在,認為祂一定要現身和施展什麼神蹟和奇事,我們才會相信,問題才會解決,有如王臣一樣停留在膚淺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