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崎殉教地看《沉默》
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有太多對信仰 Yes or No 的掙扎,但在 16 世紀的日本就不一樣。
被譽為「日本天主教文學奠基者」的遠藤周作,其著名長篇小說《沉默》,又或者馬田史高西斯根據這本小說而拍的同名電影,都在借機解說當年日本教難的一段慘痛歷史。
【請按上圖繼續閱讀】
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有太多對信仰 Yes or No 的掙扎,但在 16 世紀的日本就不一樣。
被譽為「日本天主教文學奠基者」的遠藤周作,其著名長篇小說《沉默》,又或者馬田史高西斯根據這本小說而拍的同名電影,都在借機解說當年日本教難的一段慘痛歷史。
【請按上圖繼續閱讀】
到了今天廿一世紀,教徒前往羅馬或耶路撒冷,甚至其他新開發的朝聖地如露德和默主哥耶,大家都是直接乘搭飛機前往。唯獨聖地牙哥,現在人們仍然習慣從法國經庇里牛斯山地區步行前往,這成為現在教友唯一需要步行幾百公里的朝聖路線——聖雅各伯之路。而這條路,和日本的「紀伊山地的靈場和參拜道」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東西方世界兩大朝聖路線,1998年更列為姊妹道路。究竟,聖雅各伯之路的歷史是怎樣的?
【請按上圖繼續閱讀】
早在耶穌時代,政治與信仰應該保持什麼關係,已經有疑問。法利塞人問耶穌,他是否交稅,這就是關乎政治的挑戰,也就是說,耶穌,你是否承認羅馬這個政權。
也就是,政治表態。
【請按上圖繼續閱讀】
2016年12月4日,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和塔冷通心靈書舍合辦了一個「約伯記釋讀:當好人遇上壞事」的講座,講者有基督教的吳思源先生,天主教的潘國忠先生。
【請按上圖繼續閱讀】
編按:有一個服務獄中囚友的天主教福傳機構剛剛成立,編輯部得到訊息,立刻進行獨家採訪,為大家報道這個新的喜訊。成立這個協會的人,名叫張文達,是一位釋囚⋯⋯
【請按上圖繼續閱讀】
最近十年八年,在香港教區內,有一班虔誠的教友掀起了一股熱潮,就是鼓勵大家望拉丁文彌撒,口領聖體。先不論好或壞,這的確為教區帶來一個新的現象。但同時也帶來一些爭論。
自六十年代梵二以來,不同的地方教會都實行禮儀本地化,回應大公會議的禮儀憲章。可以說,禮儀本地化是令教友覺得翻天覆地,真正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在七、八十年代到千禧間,香港教會禮儀本地化可說是完勝。
【請按上圖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