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1/4) | 下一頁(3/4) |
---|
[我們分別以J、L、V代表三位受訪者]
由禮成詠開始
由具體的事情作導引,希望三位年輕人更容易打開話匣子,所以我們提到以《願榮光歸香港》為禮成詠的風波,特別是教區已出聲明後,大專聯會的開學彌撒裡仍然採用此曲作禮成詠,看看三位年輕人有何意見。
J:「我沒有參加大專聯會這台彌撒,但算是瞭解大專聯會的運作,最後會採用《願榮光歸香港》,應該是大專聯會自身的決定。」不過,J沒有進一步說明自己如何評價這做法,反而L就有自己的觀點:
「要評論這事,我想先說明一下,在我自己領洗時,彌撒最後的禮成詠,先不論是否唱這首歌,復活節最後的禮成詠,好多時都載歌載舞,是否違反呢?所以,用什麼原因來說一首歌是否適合用來做禮成詠,我寧可教區說明『這首歌太敏感,教會內有不同政治表態,為了和諧,大家不要用這歌了』,我覺得好OK,反而用上禮儀原因、條文作理由,我不太接受。」
至於V,她就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談這事:「個人不認同教會內涉及政治因素。教會應該出世一點,她是教育者,也是典範,所以她不應該涉入世間事,包括政治上的事。」
這話題糾纏了一輪,大家弄明白V的意思是:教會不應插手政治,而非不能在政治上表態。
今日教區,在前還是在後?
抗爭運動至今,教區層面的表態與行動,在三位受訪者眼中,是足夠,還是未夠呢?V答來很清楚:「我覺得教會都做了不少事,如以教會的名義出聲明,要求獨立調查委員會,我就覺得適合。如果說是否足夠?我覺得已經足夠。我看到有教堂開放給示威者,夏主教也有落到示威區,與示威者同行,教區做的事已經足夠。」為V來說,並不認同教會自身主導政治事件,這也是她認為已經足夠的背景。
至於J和L的答覆,就稍微複雜了。
J:「上星期逆權公民1987,韓國天主教會很主動參與運動,都有點妄想香港教區都可以做到相同的事,例如以教會名義舉行遊行。」
L:「我認同教區現今的方向,但可說唔完美,但可以接受。我反而想起《凜冬烈火》(Winter on fire)這齣紀錄片。片裡的烏克蘭基督宗派的教士,會行在出示威者與警察中間,甚至冒吃子彈的危險;而在獨立廣場不遠處的大教堂,成為示威者的後勤基地、避難所、醫療所。戲中的聖堂有響鐘一幕,而這聖堂上一回響鐘,是十三世紀帖木兒入侵時,國難當前。我不是要說香港的神職要做到這樣,但可以做多一點。
不過,我更期盼教會療癒香港人的心靈,這更加重要。以我自己為例,在這期間,參加了聖依納爵的靈修,對我的治癒很大。在長達三個月的抗爭裡,人很累,因為自己要生活要上班也要抗爭,一個人分作幾份來用,很辛苦。
我覺得教會辦的祈禱會、彌撒以及靈修活動,都很好,但現有的活動往往都是在星期六、日,如果可以多一點平日的靈修治癒就好了。」
治癒要緊,但示威現場,會不還期盼神職在場?
L再想想答:「我不是期望主教穿上隆重禮服站在警民之間,但正如在場的社工所做的那樣,我認為,在現場那種氣氛裡,無論警民都需要治癒。在紀錄片《凜冬烈火》中,我看到不少神職人員在群眾中,不斷劃十字聖號,我不知道他們是在赦罪還是祝聖,但這確是給予人一份安慰。」
V就表示滿意:「現在示威者愈走愈前,愈走愈激烈,好難以教會的身分再插手其中,這方面可以理解。」
談到這裡,J提到聖堂或教會團體也有開放地方讓示威者停留,而部分地方確實有示威者使用,也得到幫助。
L對這一點再有意見:「示威遊行時,大部分店舖都落閘,但聖堂仍然開門,是好事。但究竟聖堂內有什麼配套呢?因為我自己未去過,不敢說,只是想指出,有基本設施是一種,有急救就再進一步,還要想,聖堂是否可以拒絕警察進入呢?這也是我想知的。」
V保持一貫的觀點:「我覺得今天神長不再出現在示威現場,可以理解。因為示威遊行已經愈趨激烈,場面愈難控制,在這情況下,出現在現場是否合適呢?我自己都有疑問。」
《天主教青年如何看反送中?》專題目錄:
- 主頁
- 由禮成詠開始||今日教區,在前還是在後?
- 再嚴峻的處境⋯⋯||黃與藍
- 信仰在驚濤駭浪中||走主的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