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8/11) | 下一頁(10/11) |
---|
問卷統計顯示,很多參加過網上禮儀的人,還是較喜歡實體禮儀。其主要原因不難在回應者所寫的感想中找到。團體感的欠缺(例如平安禮時沒人跟你互祝平安),環境因素令氣氛參差(教堂比家裡更易進入祈禱氣氛),人也較難收歛心神(家裡較多令人分心的東西),因而減少了投入感。
「身邊沒有人與我一同回應,沒有唱聖詠,孤單的參與,唯有當作是個人避靜彌撒,失去主日彌撒的共融親切,真的有少許失落。」
「……香港居住地方小,很多人未必可以參與彌撒或禮儀時能獨處一室,全程投入……我家只有我是教友,所以只是獨自面對著電腦,沒有其他兄弟姊妹共聚一起,缺乏共融。」
有的回應者感受到網絡把大家連在一起,不過有這感受的人不太多。如何令更多參與網上禮儀者增加連繫感,或有助於教友的投入。聖周禮儀已加入一點不同的嘗試,如加入了歌詠及部份字幕。
「像和全港主內兄弟姊妹心連心地一同參予彌撒,非常溫暖。」
「比想像的感覺好因為神父知道所有對像都是在網上參與的教友與他一起,因此神父有向我們打招呼及感覺有點交流的對話。參與網上教友的我可有存在感就有共融合一的感受。」
「事實上,天主是臨在於每位兄弟姊妹當中,只要我們聯繫起來,只要我們是一起去做,一去實踐,其實也是一樣」
最大的考慮或許在領聖體這個禮儀標記上。問卷中許多回應都表達出有欠缺或不圓滿的感覺,也有少部份表示不太明白神領聖體。神領聖體與實領聖體的異同,除了在禮儀的執行上有所不同,在神學上或許也需要有多一點的探討。領聖體是禮儀中與主契合的標記,「拿起、祝謝、分開、交給」是聖祭禮根深柢固的主軸。參加`網上禮儀的教友身處不同地方,「交給」這部份的表達便有所限制了。不過如果網上禮儀能讓參與者保持與教會的連繫,而且激起對實領聖體的珍惜和渴望,也不是壞事。
「網上彌撒方便,但沒有了去聖堂參與實體彌撒的親切感,少了與其他教友相處的機會。最大的分別係網上彌撒無得實領聖體,不能與主親近,有失落感及不圓滿的感覺。」
「若一切回歸正常,一定會回到聖堂實領聖體,始終神領聖體不及實領真實,像是自己幻想出來的感覺。」
「畢竟這两者不能等同及取代,猶如觀看美食節目與親嚐進食有根本上的區别。觀看本身不是聖事。」
「以心、神朝拜上主天主,網上和在聖堂朝拜分別不大,唯實領聖體轉作神領聖體,總覺有些欠缺。」
網上禮儀最為吸引信友的似乎是神父們的講道。以往有些教友參與彌撒,目的只為領聖體。聖體和聖言是感恩祭兩張餐桌,缺一不可。網上禮儀提升了聖道禮訓誨的關注,不少回應表示特別留心講道的部份,更會主動去聽不同神父的講道,和重複去聽, 默想和祈禱。
「這段時間,每個主日會睇多個神父講道」
「我個人在網上參與彌撒會更留心神父的講道,但嫌祈禱的氣氛有所欠缺,亦不能以歌詠讚頌上主。」
「教導部分更專注,也可聽多幾個不同地區神父的講道,可從更多角度聽同一章聖言,更加透徹。」
教友參與網上禮儀的習慣與在教堂實時參與是有一些不同的。尤其是他們不一定同步參與。觀看錄影的禮儀,是否和觀看直播有分別,與傳統彌撒在不同時空重現基督的祭獻的思想又有沒有不同?這又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時問較彈性,可按自己的時間参予,較方便。」
「……但只是在家中未能在直播時同步,只能在找到寧靜的時刻才打開手機觀看,但不只是觀看而是真正的參與,即站坐跪也是跟在聖堂彌撒一樣。唯獨可惜的是在守聖體齋方面有困難。」
《疫情下網路上的禮儀生活》專題目錄:
One thought on “網上禮儀的局限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