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擇木而棲
《禮儀憲章》鼓勵我們有意識地、虔誠地、主動地參與,教友選擇適合自己的禮儀是應該的。這卻改變了我對堂區的觀念,似乎地域的界限已不再重要了。
《禮儀憲章》鼓勵我們有意識地、虔誠地、主動地參與,教友選擇適合自己的禮儀是應該的。這卻改變了我對堂區的觀念,似乎地域的界限已不再重要了。
罪人尚且可得寬赦,難道不接種疫苗者就要被遺棄、被隔離?防疫重要,但教會也需照顧人靈的需要,否則,很多人不是染疫死,而是孤獨死、抑鬱死!
三條問題下去,也許有一條最根本的問題:在堂區內,有多少個真實存在的個體呢?存在的個體,有沒有自的意見呢?他們的意見,有沒有被諮詢,乃至提升到「議」的級別呢?
要辦一個真正的主日學,你要看到,小朋友不是小朋友,也不要想像十年、二十年前的自己,而是要想像,他們是這堂區十年、二十年後的主人翁。他們將會當家作主,而在這刻,正是他們開始做團體的主體的起點。
也許有一段日子,確實如此,但疫情掩至,世情變更,有理由相信,「賣家市場」的美好感覺,已經趨向幻滅,大家如何重捨當年傳教士誓要把福音傳開的意志與策略呢?值得好好思考。
捐錢這樣實在的一件事,在堂區內要搞新意,原來也有五關六將要過。
為了基督的緣故,我願意接受面對信仰當中的起起伏伏,不如意事、受傷害的經驗,為了基督,不是為自己。
因為愛,她願意付出時間精力金錢;因為愛,她願意同行陪伴;因為愛,她願意打破行政規矩。
2021年2月7日常年期第五主日,香港教區因應疫情令教友無法領受聖體,開始新措施,讓教友回到聖堂領受聖體。本文是作者對該日的情況的觀察與感想。
有形式上的相聚,反而更迫切地提醒我,相聚的內容及意義,到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