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
翻閱這本關於 50 部心靈探索經典的作品,令我愛不釋手;對我這類不算博覽群書的讀者,它絕對是上佳的通識著述,大可一次過擷取多部經典的精髓,以及初步窺探對經典的評論,滿足我對這類名著的求知欲,豐富我對心靈探索的視野,給我提供箇中的入門之鑰。
翻閱這本關於 50 部心靈探索經典的作品,令我愛不釋手;對我這類不算博覽群書的讀者,它絕對是上佳的通識著述,大可一次過擷取多部經典的精髓,以及初步窺探對經典的評論,滿足我對這類名著的求知欲,豐富我對心靈探索的視野,給我提供箇中的入門之鑰。
與友人談看書,他說曾看過靈修書,感覺既不如讀靈修材料,正正式式靈修,又不像特定課題的信仰反省書,能循作者思路走一回,所以不知其趣味。這引發我想為何自己喜歡讀靈修經典。
近來思考獨處(Solitude)時發現,它的意義可以很廣很重要。獨處是什麼?盧雲神父在《喧囂中的寧靜:來自沙漠教父的心靈智慧》一書中說,獨處不是指個人享受私人空間和時間,只有自己。不,它是指人與天主單獨在一起。
終於要一寫《師主篇》(The Imitation of Christ)這部我最愛的靈修經典的文章了
聖女大德蘭提醒我們,如果朋友蒙上主賜恩,過著聖潔的生活,我們要為此而極力讚美天主,但不要認為他是安全的。相反,我們要以更多的祈禱幫助他。
單看目錄,已教我賞心悅目!從古到今,一位又一位靈修巨人,代表不同時代、不同進路的靈修傳統。很想逐一細味;他們每一位,跟上主的相遇,或稱為靈性經驗,均獨一無二,成為靈修長河的重要元素,堪為基督宗教的「傳承」。
上週 15/10 是聖女大德蘭的瞻禮,雖然過去了,仍按捺不住,很想再談她的書。在大時代講靈修,你或會覺得我在閉門造車,但吊詭地,活於十六世紀的大德蘭,其實是十分貼地的。為什麼?她是神秘主義靈修大師,經驗過真正的神魂超拔,深刻明白靈修經驗中何謂七層境界;她又是修會改革者,眼見修會風氣日益鬆散,修女們開始追求奢華生活,曾不惜銳意整頓,令同會修女不悅,面對衝突,她沉著應戰與回應,現實上遇到的挑戰,跟她深邃的靈修進路連結。
大德蘭 (St Teresa of Avila) 的書永看不厭,我對她總是鍾情愛慕,她引導我走進內心,彷彿有看不完、領略不盡的美麗世界。不過此書不是聖女作著,而是與她同會的神父,以現代感的筆觸,演繹及解讀她的神秘世界,帶我們進入愛的旅途。
上兩次我們提到,只有天主才有能力把我們的「真我」帶回給我們,因為只有天主才能把破碎的我們整合起來。這個整合,包括身、心、靈。
這本書不是聖十字若望著的。作者是十字若望的同會兄弟,比他晚四百多年即生於二十世紀、博士論文正是研究聖十字若望的瑪竇神父。他在寫十字若望坎坷的一生中,如何面對,或更準確地說:如何解讀及演繹天主在自己身上的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