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擇木而棲
《禮儀憲章》鼓勵我們有意識地、虔誠地、主動地參與,教友選擇適合自己的禮儀是應該的。這卻改變了我對堂區的觀念,似乎地域的界限已不再重要了。
《禮儀憲章》鼓勵我們有意識地、虔誠地、主動地參與,教友選擇適合自己的禮儀是應該的。這卻改變了我對堂區的觀念,似乎地域的界限已不再重要了。
一個人、一所學校、一個團體若失去了靈魂,只是一個空殼,徒具形式,沒有生命力,那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值得大家深思反省。
聴懂聖言重要,因為如果沒有聖言灼熱我們的心,我們就不會回應,也不會和基督結合做傳信者。
聖堂關閉,不能參與公開禮儀,但也無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天主,如果我們夠專注的話,就能在萬事萬物中找到天主。
~ 路易 在彌撒中有些非常有趣的現象。很多會眾甚至輔禮人員都會在主祭躹躬時有的也躹沒的也躹,想到便躹。另一方面當主祭請大家「看」被擘開的基督的時候會眾和輔禮人員卻又低頭,對那邀請的「看」似乎並不想看。信眾在參與彌撒時對天主的熱心和恭敬是不容置疑的,但該等動作到底所為何是,大家亦應理解。今次分享一些彌撒的冷知識。 這裡由天主教禮儀傳統開始。天主教會內的感恩祭禮儀傳統有超過二十種,主要傳統包括東敍利亞的亞戴馬穆感恩經、安提約基亞/拜占廷的金口若望感恩經、亞歷山卓的聖瑪爾谷感恩經、羅馬感恩經、Gallican(高盧)、Mozarabic(西班牙)及Ambrosian(米蘭),在香港港教區我們主要根據羅馬感恩經。羅馬感恩經的其中一個特色是「簡」。所謂大樂必易,大禮必簡[1]。所以在羅馬感恩經中信眾和主祭原則上動作非常少和直接。縱使是在祝聖司鐸及主教時禮儀中也只有宣讀宗座任命狀、覆福音書、受禮者五體投地、主教按手等,再沒有其他多加的儀式。所以,在感恩祭中過多的躹躬和動作是不宜的。 由於本堂區是彌撒中心而又因疫情,很多禮儀進行形式已與原來有所差距。比如,進堂時,一般情況下輔禮人員會跟隨輔祭等在十字架的引領下進入聖堂。這是彌撒的第一次遊行,所有輔禮人員會隨隊伍步至祭台前向祭台躹躬;在我們彌撒中心就是當主祭到祭台前未上階梯之前的躹躬。當主祭到祭台上向祭台敬禮親吻之時,主祭並非向信眾行禮,但很多領讀經的兄弟姊妹便熱心地向祭台行禮。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早期教會特別是教難時期,團體是有在去世聖人的棺槨上舉行感恩祭的傳統。及後許多歐洲的祭台上是嵌有聖人的聖髑,主祭對祭台的親吻和躹躬事實上是向着祭台聖髑或棺槨中的聖人的致敬。所以信眾肅立則可。 前面提到另一有趣現象是當主祭在擘餅後舉揚聖體時說:「請看天主的羔羊!請看除免世罪者!蒙召來參與羔羊婚宴的人是有福的。」有的信友會低頭。這事恩保德神父多年前亦曾提問過,為何主祭請大家「看」的時候,大家卻低頭?明白信眾對基督體血的敬愛而不忍直視為我們罪人傾流的體血,但是,感恩祭是一個主祭與信眾聯合的祈禱。主祭在祭台上的每一句話既是對天主聖三也是對會眾說的。主祭邀請我們參與的會眾「看」,就正如我們的主保聖若翰要他的門徒看那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一樣,我們不單要觀望還要找到主且與他住下,住下在我們的心中。這也是另一位神長吳新豪神父的建言:感恩祭是會眾與主祭一起的祈禱,所以祭禮中的對答都是主祭與會眾的唱和。一個流暢的感恩祭應該除了禱聲及歌聲外,不需要其他的指引或對答,領經只是提場,不宜蓋過會眾。因此,筆者認為當擘開為我們而死的基督聖體被舉揚時,我們回應主祭的「請看」是較合適的。因為主也因救贖而復活了,我們要同他一起戰勝魔鬼共活於永生。 祝各位安康! [1] 樂記。樂論
那麼,心靈的健康與滿足,是否也一樣能動人心呢?肩責把福音傳到地極的基督徒,在這片全新而遼闊的新大陸上,我們準備開始撒種嗎?
去年為我再次成為代父,這文章也算是作為父親的對新生子女的分享,奢望能如保祿一樣跟「自己的孩子」說:我從基督領受的,我也完完全全地給你們了。 小時候一直以為復活節就是一天,還要問神父參加了週六晚的彌撒,接着的主日還要參加嗎?重要的是沒參加是不是要告解!年青時真的比較直率也比較善於「爭取權利」( 一笑)香港教區為了讓教友能有機會好好體會、慶祝我們信仰的核心,一直宣導聖週的慶祝自基督榮進耶路撒冷(苦難主日)開始,連續八天到復活主日。這八天之前是我們準備和懺悔的四旬期,而聖週之後是五十天的復活期,一直到五旬節即聖神降臨的日子。所以恩保德神父常說:復活為信仰太重要,所以教會以100天(四旬期40天 + 聖週8天 + 復活期50天)來慶祝,讓教友們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生活在基督復活的慶典中。 聖週聖道禮由依撒意亞先知書天主僕人的詩歌開始,一直貫穿到基督復活主日。這讀經在甲乙丙年都一樣,不會轉換。天主僕人的詩歌雖收錄於依撒意亞先知書中,但有學者認為這部份該為獨立的詩篇。四篇詩歌散落在依撒意亞先知書的四十二、四十九、五十、五十二~五十三章中。這詩歌道出了僕人的身份、使命及這僕人與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其他僕人有何不同。[1] 在這詩歌後的讀經二是聖保祿至斐理伯人書第二章,講出這僕人—降生成人的基督—是因着謙遜聽命而贏得天父賜予一個上天、地上和地下一切聽到都得屈膝叩拜的名字。接着就是三部對觀福音按禮儀年選讀關於耶穌建立聖體聖事及苦難的記述。到逾越節三日慶典的福音選讀,如聖週四主的晚餐時,便會是以若望福音為主;而且要到聖週六復活主日夜間感恩祭時才再恢復到按禮儀年選讀對觀福音的安排。這固然是因為聖週四的感恩祭在傳統上是一直延續至聖週六,當中並無其他感恩祭;也因此聖週四感恩祭在共融禮後並無派遣禮,而是以恭移聖體作結,因為耶穌被出賣而囚在大司祭處—新郎從我們當中被搶走。這三日的感恩祭一氣呵成地走到耶穌復活,也是我們各人得到聖神初果的關鍵。為我在這福音的安排就像從對觀福音相對的敍述的情景進入到若望福音的神學反省中一樣。 到了聖週六的讀經,我們一起從創世紀天主創造萬物和人類開始,到信德之父亞巴郎因聽命而祭献獨生子(天主的羔羊)且立定了與天主的盟約,其後選民在梅瑟的帶領下逃離為奴之地,經過紅海(聖洗的預像)出死入生。天主藉先知(依撒意亞)之口說出了選民雖然不忠,但天主仍以仁慈對待選民且定立了新的和平盟約。天主更邀請各人到他的水泉以獲得不用錢的永生之水和永生之糧。天主以先知(巴路克先知)的口指出唯有遵守天主誡命的人才能得到生命。因着選民的叛逆與褻瀆而不能留在福地,但天主要以一顆新的心讓選民重生,且把自己的神傾注在選民身上,使選民能遵守天主的誡命而能長留(天國)福地。七篇舊約讀經後,信友以喜悅之情大聲地唱出光榮頌,且光開始在祭台上出現(祭台燭光開始點燃)。讀經進入新約,選讀為正典中保祿書信的第一封致羅馬人書。所闡明的是我們在基督的死而復活中如何與他結合,且因着他我們如何獲得永生進入永恆的福地—天國。 在基督復活的興奮中信友高唱已四十天沒有機會高唱的阿肋路亞後,福音再回到按禮儀年的對觀福音選讀有關耶穌復活的那天清晨,有關婦女們到墳墓的記述。緊接着就是慕道者的入門聖事及共融禮。 不過,我們再往復活節日間禮儀去看,福音仍是一週的第一天清晨的記述,但是是來自於若望福音。這一段是少數四部福音均有記載的耶穌事蹟。當然,教會也讓每個團體在日間彌撒有另一個福音選擇—路加福音的厄瑪烏記述,讓教友們聽聽復活的耶穌對自己復活的意義的講解。也讓我們知道當復活主走近時,我們的心會火熱。還有啟示我們當各人復活時,我們對彼此的認識不再是我們的軀殼(…他們的眼睛卻被蒙蔽住了,以致認不出耶穌來。(路 24:16)) 而是我們曾經一起的經歷(…耶穌…就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耶穌來…(路 24:30-31)) 教會為信友慶祝復活而精心安排的聖道禮與聖體聖血一同讓我們在相聚時不單能在享受地若天地預嚐天國的甘怡,更能穿越時空,在主內與主一起從創世到降臨再死而復活直到這末世。我們既在不同的時代卻在同一時空中與主相遇、與主同生。 ~路易 [1] 劉賽眉 滿而溢,「上主僕人的詩歌」神學論集第15期 (1973)
有形式上的相聚,反而更迫切地提醒我,相聚的內容及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新冠肺炎的疫情不知何時才會結束,在沒有公開彌撒的日子,就讓我們以對聖體的渴望,以信望愛三德,去彌補不能團聚,不能實領聖體的欠缺吧!
此刻,我們雖各自在家中收看直播,但這有別於收看電視節目,因為在每台感恩祭中,我們已聯結(connect)整個教會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