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覺察當下的力量 (閱讀 下)
故事人人愛讀,真人真事的轉化版本,往往反照我們的生命暗角,折射不一樣的人生軌跡。書中小組裡八位男女的故事,令人產生共鳴與同情,瞥見那屬於你和我的生命碎塊,導引出同理心,望求跨越面前的關卡,突破那已不奏效的模式。
八名團員的故事各自精彩,獨一無二卻也普遍,兩者沒有矛盾。
故事人人愛讀,真人真事的轉化版本,往往反照我們的生命暗角,折射不一樣的人生軌跡。書中小組裡八位男女的故事,令人產生共鳴與同情,瞥見那屬於你和我的生命碎塊,導引出同理心,望求跨越面前的關卡,突破那已不奏效的模式。
八名團員的故事各自精彩,獨一無二卻也普遍,兩者沒有矛盾。
苦難是永遠有人問的課題,當然不獨是在四旬期的開始。從古至今,由哲學上的探討,到生活中的困惱,常引來我們詢問、質問、拷問及苦問。但答案總沒有著落,總令人不滿意。因為這是個沒有人能夠完全解答的問題。在發問的背後,大家渴望獲得的,其實是盼望,是更有愛的能力,感到活著真好。
要得到更大的祝福,進入福門,我也要卸下我的弱點。
我信靠天主之外,還朝拜「成功」這個偶像,以為這樣更保險。
可見瑪利亞對主有一份深情,排除萬難都要找回主的遺體,因為愛,她變得無懼。
吸引我讀此書有兩大原因,一是「渴望」二字,二是作者Fr Monty。多年前,這位耶穌會神父來港到長洲思維靜院,對依納爵靈修及指導非常細膩敏銳,得悉這是他第一本靈修中文著作,不想錯過!
帶著渴望,想深入了解「渴望」如何引導我走進靈性生命的旅程,即使知道「……是本好書,卻不太容易讀」,這是譯者之一楊婉芬修女對此書的初步評語。楊修女於 2018 年身故,她暈倒之處是她經常作靈修指導避靜的思維靜院。
我們追求理想,不靠暴力,而是靠天主。
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或許討人厭,但我們不要被仇恨支配,仍要愛他們。
其實,根據天主教社會訓導的原則,「站在窮人處」是一個非常清晰的指引。
如果追求世俗的成就,即使做出驚天動地的事,也不會滿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