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主常青
八十後意籍青年記者兼作家 Thomas Leoncini,相約教宗方濟各作不下五次的私下訪談,談青年人的心與需要,談夢想、希望、恐懼、被摒棄於外而非置於社會的中心,更談「生於液態社會的一代」,面對新一浪的衝擊、挑戰、網路霸凌等等。
八十後意籍青年記者兼作家 Thomas Leoncini,相約教宗方濟各作不下五次的私下訪談,談青年人的心與需要,談夢想、希望、恐懼、被摒棄於外而非置於社會的中心,更談「生於液態社會的一代」,面對新一浪的衝擊、挑戰、網路霸凌等等。
不論劇情含有多少想像,它對天人關係及人與人關係描繪得淋漓盡致,對「天主的國與人」這主題作了上佳的闡釋,電影沒有絲毫減少我對教宗方濟各的敬愛,同時我也會為榮休的教宗本篤16祈禱,祝他平安。
瞥見書的封面,想必是一本新出版的童書或親子書籍,以父親作主題。翻閱目錄細看,直覺告訴我,封面似乎「遺漏」了幾句重要的描述,可以是「逾35位神父修女說自己爸爸的故事」、「逾35位神父修女:我和爸爸的故事」或「逾35位神父修女談爸爸」。無論如何,封面題字總不可缺少,還須大刺刺來強調,今時今日,在重要的事情上,「吸睛」已變成常態。
「別浪費了這次的苦痛。」世紀疫情逾一年以來,教宗方濟各在書中一再強調又鼓勵我們。當然不單止面對疫情,更引伸到生命中其他的際遇,我們從中究竟「看」到什麼,「學」到什麼,催逼我們「實踐」什麼。
教宗方濟各上任踏入第七年,被譽為可親性甚高的「人民教宗」。他與時並進,擅用現代電子科技接觸群眾,他的推特 (Tweeter / Twitter) 有三千多萬追隨者,簡短道理能傳給全球多達二億人,觸動人心;他只有一位師傅——耶穌基督,他效法師傅的講道,簡短有力,感染人心;遠離冷漠,尤其貫徹天主教社會訓導精神,向貧窮人傾斜 (Option for the Poor)。
教宗方濟各在探訪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東正教主教座堂內帶領頌唸主禱文,祈求羅馬尼亞成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彼此相遇的地方,修和的花園,讓共融增長。
自古以來,宮庭不斷有鬥爭,我們近代人以為梵蒂岡不是一般的「宮庭」,所以應不會出現互相傾軋的事情,因為我們有的是天主,有的是愛心,有的是共融,有的是KOINONIA! 但若我們真的翻開教會歷史,就可以看到梵蒂岡的宮庭鬥爭比之歐洲以前的皇室或中國紫禁城內的鬥爭不遑多讓。 幸好,1870年後,教宗國沒有了土地,差不多完全給意大利吞沒。沒有了土地,可爭的東西少了很多。1963年梵二改革及民主思潮下,梵蒂岡透明度大大提高,樞機們也不能為金錢而鬥爭,很容易給媒體揭發。加上六十年代以來,幾位教宗都甚有聖德,有三位封聖了,這是十九世紀時不能想像的。 直到今天,理論上沒有人事傾軋,權力鬥爭吧?可惜事與願違,現在的權力鬥爭聚焦在保守派與開明派、或是被稱為改革派之間,他們爭的是什麼呢?若說中世紀的教宗們爭地爭錢爭權,現代的教宗樞機不會再為地、為錢、為權,哪爭什麼? 現在的人,高尚得多了!他們其實是為真理而鬥!改革的的一派,認為教會要再向前行多一步,和民眾,和世界接軌,才能更服侍世界。保守的一派認為,改革者們走得太前,失卻真理的標準,教會的底線。 其實,兩派人都有崇高的理想,認為自己是為真理而戰,各自代表天主說話!所以,進入廿一世紀的梵蒂岡式的鬥爭,就是一班有理想的人,不再自私,不為自己的錢財權力或女人,而是為了天主,為了真理而戰! 最近「馬爾他騎士團」事件,只是這種鬥爭浮上水面而已,可能陸續有來。但我最感興趣的是,天主會怎麼想?(方濟)
綜觀歡喜五端的事跡,都指向基督降生的喜訊。而作為天主之母,從一開始便不容易。在降生事件所帶來的喜樂中,瑪利亞遇到不同的挑戰時,她充滿信德,滿懷忍耐,勇敢的配合天主的計劃,關心身邊的人,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更常默存在心,反覆思量(路2:19, 51)。
舉例來說,一個男士在結婚後,仍然不斷結識異性,甚至有感情上的關係,或是身體上的關係。這究竟是後來才出現的問題,還是當事人本來就是這種多情種?如果是後者,從教會法律來看,這就是「婚姻無效」的理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