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寶貴的角石~聖神修院
慈愛的天父,今年是聖神修院建院九十一周年,藉修院主保聖女小德蘭的代禱,求祢廣施憐憫,豐厚降福這片土地和祢親自揀選的善牧、修生、導師、學生,使他們在本地及海外福傳事工上𠄘先啓後,繼續發光發亮,作地鹽世光。
慈愛的天父,今年是聖神修院建院九十一周年,藉修院主保聖女小德蘭的代禱,求祢廣施憐憫,豐厚降福這片土地和祢親自揀選的善牧、修生、導師、學生,使他們在本地及海外福傳事工上𠄘先啓後,繼續發光發亮,作地鹽世光。
通過這道「針眼門」進天國得永生,原來要以無比的謙遜放下身段,完全徹底割捨一切世俗的掛慮,特別是榮華富貴,要以神貧的精神絕對跟隨天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以甚麼表達主內的彼此共融合一呢?
禁不住再談聖雅各伯路的旅遊書,這本是新鮮出爐的「非一般旅遊書」,一如封面文字所述。另一個吸引我翻閱的地方,來自封面上這句「一個不成功的校長 一次不成功的朝聖之旅」。作者真情流露,扣住人心;可以想像,他這一趟一個半月的聖雅各伯朝聖之行,一步一步走來,百感交集,豪情洋溢,暢談自己的「不成功」生命旅程。
朋友就說這是上帝旅行社的行程,所以這句話,實質有「船到橋頭自然直」或「隨遇而安」的意思。
這書不是可以概括的書,正如聖雅各伯路不是可以概括地說明的,如果你真的想知道它是怎樣的一回事。
這本書的作者,美國人,商界、企業管理,從一個很實在、很在地的角度,說明這條路為旅者來說,帶來什麼好處。
作者在此段路上,遇上不同人,想到不同的事情。人生的問題未必因此解決,卻有一份深刻感受,這是任何旅行都不能找到的。
對於在一個堂區成長的教友來說,堂區就是其家。知道自己成長的堂區——聖文德堂即將大裝修,改頭換面,心裏面就告訴自己,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起碼對我來說是這樣。
當焦點轉移了,人與人之間便產生張力。面對空間的限制,我不知如何取捨,只是感到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