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觀由來的臆測
所以,我想默觀和安息日有些地方很相似。停止過份的活動、從受造物的交往中轉向造物主、承認天主的超越性、專注與天主共融。這些相似令我猜想,默觀是從安息日而來。
所以,我想默觀和安息日有些地方很相似。停止過份的活動、從受造物的交往中轉向造物主、承認天主的超越性、專注與天主共融。這些相似令我猜想,默觀是從安息日而來。
生命中至為重要的道理有時並不複雜,許多時自己欠缺的只是一顆更為純粹的心。
終於要一寫《師主篇》(The Imitation of Christ)這部我最愛的靈修經典的文章了
對宗教信仰研究的學者發現,大部分的信徒是流於吸收二手信仰,沒有一手信仰的經驗。
默頓,或譯作牟敦或梅頓 (Thomas Merton),二十世紀十分重要的靈修大師,他的《七重山》(Seven Storey Mountain) 從上世紀中一紙風行,超出基督宗教信仰書籍範疇,被譽為二十世紀的《懺悔錄》(Confessions),撼動人心的文學巨著,歷久不衰,風靡整個世紀。
有關默觀,我們很自然想起十六世紀西班牙的大德蘭 (St Teresa of Avila) 與十字若望 (St John of the Cross);當代跟我們更貼近的,非默頓莫屬。在他談及默觀的著作中,曾直接明言:「默觀是沒可教的。」在其默觀著作中,他喜歡談默觀不是什麼及默觀是什麼。人可以被引導去準備進入默觀的境界。
很多人,無論什麼東西,都認為古老的好,最好就是經典。靈修作品也是這樣,所以,必定看聖女大德蘭或十字若望或不知之雲。
上兩次我們提到,只有天主才有能力把我們的「真我」帶回給我們,因為只有天主才能把破碎的我們整合起來。這個整合,包括身、心、靈。
多瑪斯‧牟敦 (Thomas Merton) 一生走的是一條行動式默觀的路,一如書中封面引述保羅‧梵樂希 (Paul Valery) 這一段:「人與生俱來帶著許多面向。倘若他死去時已然統整歸一,他的一生便是成功的。」牟敦已達致統整歸一,與人與世界圓融為一,渴望與生命之源共存。
這本關於聖經聖詠的書(基督新教和合本聖經譯作詩篇),很少有著作細述聖詠,更難以解釋聖詠,因為聖詠不是用來釋經的,是要我們欣賞,心領神會的。
上星期在這裡與你介紹我十分十分喜愛的女聖師大德蘭,今週向你淺談另一位我同樣非常喜愛的靈修大師多瑪斯‧牟敦 (Thomas Merton)。他英年早逝,享年五十三歲,過身的年份,吸引我跟他沾上一丁點「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