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疫情中的禮儀生活
我真的渴望能盡快恢復彌撒,讓大家可以見見面,亙祝平安,在主內共融!
我真的渴望能盡快恢復彌撒,讓大家可以見見面,亙祝平安,在主內共融!
願我們時刻謹記以信、望、愛面對疫情,幫助有需要的人,活出基督徒信仰,為主作見證!
真正的問題,是帶領教會的人,有沒有正視問題
[上星期六(14/9)聖文德堂提前彌撒中,最後以「願榮光歸香港」作禮成詠,引來不少議論。今天(19/9)教區發出指引,指做法不適當,而對於教區的說明,本文作者在其臉書上對此有所討論,我們徵得作者同意,轉載於此。] 靚仔 看完今天的主教公署秘書長辦公處通告,就收到幾位朋友的詢問,其實作為學術討論,我覺得相當有意思。 我基本上對李神父所引用的文件絕無異議,甚至我可以認同他的立論,社運歌曲在一般情況下並不適用於聖祭禮儀。 但問題是禮成詠究竟算不算是聖祭禮儀或是感恩祭的一部份呢?如果不算,咁成個立論又是否有問題呢?因為個通告不是說不應該唱那首歌,而是不應該在彌撒中唱那首歌。 那讓我們看看《羅馬彌撒經書總論》GIRM#46,當中列明進堂詠是進堂式的一部份,可是在#90中禮成式的組成部份並不包括禮成詠,那麼禮成詠算不算是彌撒的組成部份呢?如果不算,咁通告的立論便不穩固了。 當然,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界定「社運歌曲」,還是這首《願榮光歸於香港》可界定為「愛港歌曲」?因為在歐美國家的教會,在獨立日或國慶日的彌撒中唱她們國家的「愛國歌曲」並非不常見,那麼類比地推論,此曲又是否完全不可在彌撒中詠唱? 以上的討論完全是禮儀學術層面的討論,並不牽涉政治爭論。
這條「魚」來自羅馬的地下墓窖,出自希臘文,意思是「耶穌、基督、天主、子、救世主」(Ι Χ Θ Υ Σ,Jesus Christ God Son Saviour)。五個希臘字母拼湊出來,左右兩旁收窄,中間最闊,全貌成魚形狀,初期教會信徒以此作為信仰的重要象徵符號或暗號。
熟習禮儀的語言及行為,確是新教友要努力的一件事,但這不是苦差或任務,而是走向天主的階段
教友們,若您們都渴望可兼領聖血,請行動吧!一人一信,把您們的意願告知您們所屬的堂區神父,說出您們的渴求吧!
如果你想更深入認識東正教的靈修和禮儀,這本書絕對是入門的好選擇。東正教不論在禮儀、靈修,以及神學這些層面,都承繼了早期東方教父的教導,事實上,東正教的靈修和禮儀,可謂等同他們的神學,密不可分。此書作者陳國權牧師對東正教靈修及聖像畫甚有研究,他認為:「研究東正教的靈修和禮儀,可補充一眾信徒在信仰生活中的某部分的空白。」
這本普普通通的書,面對聖事、禮儀、教會節期、祈禱、教義、教會等課題,寫得簡單、清晰、幽默、活潑又有文采。
是否有蘇東坡「心中有佛」的問題?究竟是穿著不端莊者的問題,還是總看到人不端莊者自身的問題?別人身上的可能只是木屑,我們的眼中才有大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