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七年四月二十五日更新】四月九日,關俊棠神父於塔冷通心靈書舍舉行《沉默》分享講座,以下是該活動的錄音:
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有太多對信仰 Yes or No 的掙扎,但在 16 世紀的日本就不一樣。
被譽為「日本天主教文學奠基者」的遠藤周作,其著名長篇小說《沉默》,又或者馬田史高西斯根據這本小說而拍的同名電影,都在借機解說當年日本教難的一段慘痛歷史。
日本天主教徒苦難的開始,可以從 1587 年豐臣秀吉頒布禁教令說起;而今天大村及長崎許多地方都有紀念的一幕,是 1597 年 2 月 5 日豐臣秀吉將 26 名傳教士及信徒在長崎西坂山崗上處死。
1.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
在長崎西坂町屹立了一座「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紀念館門前是由日本雕塑家舟越保武(Yasutake Funakoshi)於 1962 年豎立的 26 聖人雕像。在這 26 人之中,最年輕的只有 12 歲,名 St. Louis Ibaraki。據紀念館網站的資料顯示,當他被斬去一隻耳朵的時候,仍然可以笑著唱歌。
不知大家會否想起在《沉默》電影中,教徒茂吉經過 4 天懸掛在十字架上,被海中湧浪拍打折磨至死前,也是唱著聖歌。同樣,St. Louis Ibaraki 就算在京都及大阪的市內遊街,或者在十字架上,他都沒有受花言巧語誘惑而變節。12 歲已經有如此堅定的信仰,實在令人佩服。因此,在平和公園附近的浦上天主堂的後園,有他拿著十字架的個人塑像;而這 26 名殉道者,於 1862 年 6 月 7 日封聖。
雕塑家舟越保武豎立的 26 聖人雕像。
在浦上天主堂的後園,有 12 歲殉道的 St. Louis Ibaraki 塑像。
2.雲仙地獄
在《沉默》電影開首一幕,費雷拉神父目睹教友活活被高溫溫泉折磨至死,正是在島原(Shimabara)一個叫雲仙地獄的地方。
如果你有機會踏足此,便會發現空氣中瀰漫著硫磺的味道,而在步道兩旁,噴氣孔不斷噴出陣陣的水蒸氣,彷彿如地獄一般。今天的遊客來到這裏,當然是會去浸一次溫泉浴洗滌身心,並且享受美味的溫泉蛋。但如果翻查一下歷史,就會發現當年島原城主,於 1627-1632 年間執行迫害基督徒的行動,大量信徒被活生生放到雲仙地獄的溫泉中灼死。現在,在步道的草叢中,豎立了兩塊不算顯眼的紀念殉道者石碑。
今天大家在雲仙地獄浸溫泉的地方,昔日卻是殘殺教徒之地。
在雲仙地獄的步道,便豎立了紀念殉道者的石碑。
3.島原半島殉教者記念聖堂
電影中,兩位年輕神父起程往日本前,神師曾告誡他們,在島原教會有許多人殉道。事實上,如果你到訪島原半島殉教者記念聖堂,便會發現聖堂內的彩繪玻璃,都將當年的慘況一一揭示了。
被綁的信徒不是被推下山,白白被燙熱的泉水淥死;便是被綑綁在木條上,活活被火燒死;又或者是縛手縛腳掉落海中,總之酷刑不斷。電影中出現的吉次郎家人被燒死,又或者加路比神父的追隨者被綑綁掉落海,事實並非子虛烏有。
在島原半島殉教者記念聖堂內的彩繪玻璃,便可以見到當年殘殺教徒的不同手段。
在島原半島殉教者記念聖堂內,還有報告版詳列了當年殉教時代教會的情況。
4.島原城博物館
如果豐臣秀吉禁教是因為不忿被列國威嚇而針對傳教士,那麼他之後的繼任人德川家康,禁教就牽連甚廣,包括所有的信眾。
德川家康(1543-1616)是 1612 年開始禁教,而之後的繼承人德川秀忠(1616-1623)及德川家光(1623-1651)都沒有放過當時的天主教徒,最膾炙人口是推行的踏繪制度。
這在電影中,可以說是擔當一個重要的「角色」。懦弱的吉次郎多次踐踏聖像,最後連洛迪格斯神父也踏上這一步。茂吉也曾經問神父:「究竟可以踏還是不可以呢?」踐踏聖像是否真如日本人所說只是一個形式呢?向十字架吐唾沫、說聖母是婊子是否要更大的掙扎?
這昔日用以表示叛教,用以分辨是否天主教徒的工具,在長崎純心大學及島原城的博物館,都可以見到其複製品。而在島原城的展品,更見詳盡,包括有聖方濟沙勿略畫像、天正遣歐少年使節畫像、日本最古老刻有羅馬字碑文的半圓柱天主教墓碑相片、豐臣秀吉禁教書、箱踏、踏繪帳、原城出土的十字架等等,差不多將天主教傳入日本的歷史,由興盛到衰亡,都一一以有關的文物呈現出來。
島原城博物館述說著天主教傳入日本的歷史。
在長崎純心大學展示了當年踏繪的複製品。
種種磨難,是否正如電影中所說:天主教的樹已被荼毒、根已被拔起呢?
5.大浦天主堂
在長崎有一間聖堂名為大浦天主堂,正好面向聖人殉教的西坂之丘。這建於 1864 年又名「日本二十六聖人殉教者天主堂」的聖堂,是由兩位法國神父作為紀念這事蹟而建造。這哥德式的建築物,是日本最老古的教堂,也是日本的國寶。
這間聖堂有一段故事,話說 1865 年 3 月 17 日,有一班女士來到聖堂,問當時的神父 Petitjean 聖母像在那裏,從而揭發經過二、三百年,縱使被迫作地下教友,但一代傳一代,這班婦女仍然沒有放棄信仰。因此,為紀念此事,在聖堂大門口,便有一尊「信徒發見記念聖母像」,為這事作一註腳。
大浦天主堂的正門,又名「日本二十六聖人殉教者天主堂」。
正門前的「信徒發見記念聖母像」。
紀念 1865 年一班地下教友來找尋聖母像事蹟的浮雕。
那殉道者的血是否白流?
在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二樓,有一個被稱為 Hall of Glory 的地方,兩旁及中間的祭台放有殉道聖人的骨骸,彩繪玻璃上寫著「神愛世人」。殉道者的犧牲並不是寂寞的,在痛苦之中,神仍然與他們同行。
那天主的計劃又是甚麼呢?
在電影尾段,兩位叛教神父在分辨物品是天主教還是非天主教的時候,發現了許多「權宜之計」的塑像。就像下圖的瑪利亞觀音像,前面是觀音,後面則刻有十字架,還有許許多多的類似塑像,都可見隱蔽教徒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
看到這裏,就會明白日本的教友,在迫害之中、在沒有神父的帶領下,二百多年仍然一代又一代將福音傳揚下去,而今天在平戶、在長崎、在島原,天主教踪跡處處,成為遊客觀光的地標;而那迫害的證物--踏繪、那權宜之計──瑪利亞觀音像,在非常日式的建築物──島原城展示著,就會明白到天主在這個非天主教國家所作的一切,今天仍然可以借古跡而福傳,這絕妙的計劃,又豈是凡人可以構思出來呢!?
附錄:遠藤周作生平重要事項年表
1923年 | 3 月 27 日生於東京 |
1929年 (6 歲) |
入讀滿州大連市廣場小學,第一首詩以及《泥鰍》一文,曾刊登在大連的報紙上。 |
1933年 (10 歲) |
父母離婚,跟隨母親回日本。 |
1935年 (12 歲) |
與哥哥接受天主教洗禮,聖名保祿。 |
1947年 (24 歲) |
寫的第一篇小品《諸神與神》即受到好評。 |
1949年 (27 歲) |
在慶應大學法文系畢業後,到法國里昂大學深造,鑽研當代天主教文學。 |
1959年 (36 歲) |
發表最早期的宗教小說《最後的殉葬者》 |
1966年 (43 歲) |
出版長篇小說《沉默》 |
1970年 (47 歲) |
獲教宗授與西貝斯托里勛章 |
1973年 (50 歲) |
《四海之岸》和《基督的生涯》出版 |
1987年 (64 歲) |
在長崎縣的外海建立「沉默之碑」 |
1993年 (70 歲) |
《深河》面世 |
1996年 (73 歲) |
9 月 29 日逝世 |
2000年 | 5 月在長崎市外海地區建立「遠藤周作文學館」 |
在長崎市外海出津町的「遠藤周作文學館」,可以眺望五島海灘的壯麗景色。而文學館鄰近的出津文化村,則屹立著「沉默」的文學之碑。「主啊!人類是如此悲哀,大海卻異常蔚藍。」這令人想起《主慈頌》:「祂未曾應許天常蔚藍,祂未曾應允花兒常開,祂卻恩許祂的慈愛常在。是的,仁慈的主,懷念你的恩德,就是絕妙的禱詞。」這會否是「沉默」的答案?
Very touched & catholic faith enriched & strengthened! The spirit of the 26 martyrs lingers on forever!
Like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