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福音都有提及比拉多,而約瑟夫的猶太古史也有提及比拉多與耶穌。但是,四部福音和其他的史學家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瑪竇說比拉多的妻子特別差人向比拉多說,「你千萬不要干涉那義人的事,因為我為他,今天在夢中受了許多苦。」這是瑪竇的獨家報導,似乎想特別說明,比拉多很願意釋放耶穌。但迫於群眾壓力,結果釋放了巴辣巴。
四部福音都有提到釋放巴辣巴,不單單是瑪竇。而且,三部對觀中,比拉多都問了,「他作了什麼惡事?」
若望的報導特別詳細,比拉多與耶穌的對話比其他三部都多。比拉多叫猶太人自己處理,但他們說,他們不許處決任何人。比拉多又問耶穌是不是君王,耶穌願意開口說的更詳盡,「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你說的是,我是君王……我為此而生……給真理作證」_
比拉多問了一個千古的人都想問的問題:什麼是真理?
若望更明明說,比拉多說明查不出耶穌有任何罪狀,但同時對耶穌說,「你不知道我有權柄釋放你,也有權柄釘你在十字架上嗎?」耶穌則說明,他的權柄是由上賜給的。
四部福音的作者都想表達,比拉多查不出耶穌有何罪名,也不想釘死他。若望更藉耶穌的口,說明比拉多其實沒有任何權主宰耶穌,而是耶穌甘願受死。四部福音的作者,茅頭都指向猶太人。這也形成後代二千年來猶太人在歐洲受迫害。
但有些歷史學家卻有不同見解。他們的研究顯示,比拉多是一個非常殘酷的官員,只要有少許懷疑,就會把人釘在十字架上。耶穌的時代,有幾千人被釘死。因此,比拉多應該不會可憐耶穌,要救他免死。這部分歷史學者認為,耶穌是被比拉多判死刑的,罪名很可能是懷疑與熱誠者(即革命黨)同伙。的確,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之一,正正是熱誠者西滿。
所以,聖經作者歸咎於猶太人自己;部分歷史學者則認為責任是比拉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