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 2000+ —
2nd & 4th Monday
「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這句大家都熟悉的說話,由誰先說的?答案是二、三世紀時北非教父戴都良 (Tertullian)。他本身是一名律師,思想嚴謹,在初期教會面對多方攻擊及異端時,跟其他教父一樣,撰寫很多著作大力護教,捍衛基督宗教教義的純正性。他深信殉道者的血不會白流,滋養教會茁壯成長。
那時,殉道彷彿成為信徒的生命目標與意義,殉道成風,信徒趨之若鶩,渴望成為殉道者,為基督犧牲自己性命,作出活的見證。今時今日,這是我們非常難以理解的。
信徒都不是血肉之軀嗎?人性使然,他們都不懼怕嗎?殉道,何來的膽量與勇氣?
耶穌死而復活,稱為基督事件,但從來沒有人目擊祂如何復活;兩名門徒(相信是伯多祿和若望)或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埋葬耶穌的地方,都是憑見到空墳而相信。「空墳」成為信仰建立的地方,在那裡,信徒的生命歷程與復活的基督相遇。曾有傳言指出,基督信仰其實源於早期信徒的盜墓故事,有人偷取耶穌的屍體,捏造耶穌復活的事蹟,基督宗教根本就是二千年來的大騙局。
大騙局的立論站得住腳嗎?且看初期教會有多少信徒,不惜以自己寶貴的生命作代價,誓要捍衛這份得來不易的信仰,足夠推翻這類大騙局式說法。
史學家沙夫 (Schaff) 在其著作中這樣描述:「殉道者的屍首滿佈街頭;那些屍首被肢解後焚燒,餘下的骨灰則撒入河中。」在《玻里加殉道記》有關他被施以火刑時,有這樣的陳述:「玻里加 (Polycarp) 立於火焰中,彷彿熔爐那些將被重新鍛造的黃金或白銀,火堆裡也飄出一股有如乳香的香味。眼見火焰似乎無法燒死玻里加,行刑的劊子手只得用匕首刺入他的身體,他的身上流出了大量的血,多到連火焰都被血熄滅了。」玻里加主教正是若望宗徒其中一名徒弟。
肆意迫害基督徒的尼祿王時代,在競技場內,不少信徒被迫穿上獸衣,然後放出一群野獸,將他們活活咬死。另外有些更殘酷,尼祿王吩咐部下將乾草與信徒們捆在一起,排列在王的花園中,等到入夜時才燃燒,以照耀在王的園遊會中。
還有安提約基雅的依納爵 (Ignatius of Antioch),曾寫信給羅馬的教會,請他們不要設法令他免於殉道:「若真是這樣做,等於剝奪我最羨慕和盼望的福分。現在我開始作主的門徒,無論是可見的或是不可見的,只要能贏得基督,讓火和十架、讓大群野獸來吧!讓他們打碎我的骨頭,撕裂我的四肢,粉碎我的全人,讓撒但一切的惡毒臨到我吧!真願如此,只要我能贏得基督!」最後他被判餵獅子,當聽見獅子吼叫時,他形容自己是一粒基督的麥子,讓野獸的利齒磨碎,好準備被製成純潔的麵包。
羅倫斯或老楞佐 (Lawrence) 是另一位稱得上基督最堅貞又勇敢的殉道者,他被迫害者要求說出教會的財產所在,他張開雙臂伸向貧窮的信徒:「他們就是教會的財寶,因為基督在他們內作王,基督在他們裡面找到了居所,有什麼珍寶比這些人更寶貴?!」他最後接受火刑,受盡酷刑,有傳說指他竟然在那刻仍然道出:「燒完我這一邊身,是時候燃燒另一邊了!」這樣表達,充分流露羅倫斯的堅持、勇敢,以及最後的幽默感。
凡此種種,如果不是出於殉道者對上主深刻的經歷,他們經過基督見證的洗禮,他們怎有足夠的信德與勇氣熬過被迫害的日子,以真正的喜樂與恩寵,過渡殉道的歷練。今天,我們可能與白色殉道較接近,但同時仍然值得我們深思,面對初期教會度過教難的時候,於我們的信仰核心有什麼密切的關係? (微風)
微風是誰?
Donald Hung.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