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禮聖母 Vs 不重視聖母
敬禮聖母是教會悠久的傳統,這是基於瑪利亞是耶穌基督之母此一歷史事實,而敬禮聖母是讓我們更深地體會到基督的救恩。基督教出現後,強調人與天主的直接關係,對於敬禮聖母以至其他聖人的做法,不再重視。
聖經73卷 Vs 聖經66卷
馬丁路德否定教會一直以所使用的聖經卷數,把舊約中的七卷剔除,原因是這些經卷沒有希伯來原文的版本流傳下來。亦有人說,原因是這七卷書中的部分內容,支持他反對的教義。總之,由此開始,天主教的聖經有73卷,而基督教的聖經是66卷。
七件聖事 Vs 聖禮兩件
天主教於16世紀的特倫多大公會議裡,明確指出我們共有七件聖事,而這七件聖事是教會悠久的傳統,一直都施行中;由於馬丁路德否定聖事的效能,也否定這些聖事來自基督,促使特倫多大公會議要明確限定教會聖事是七件。到了今天,基督教教會承認聖洗聖事,也有部分教會接受聖體聖事,而大部分的基督教教會,不接受其他五件是聖事。
聖傳+教會訓導+聖經 Vs 唯獨聖經
基督教相信一切的天主啟示源自聖經,人可以在聖經裡找到一切關於信仰的真理;至於天主教,我們相信啟示真理源於教會本身,而初期教會把他們目睹耶穌基督的人生經歷紀錄為新約聖經,但教會本身也承傳了基督真理在其中,這就是聖傳與教會訓導了。
教宗是領袖 Vs 沒有統一領袖
天主教奉教宗為最高領袖,整個天主教教會也在他的領導之下,努力履行基督給予的使命;基督教沒有一個領袖,不同的教派各有統屬,而且牧師往往也是受顧於堂會,教派的領袖也是有會眾直接或間接推舉出來。
有修會制度 Vs 沒有修會
天主教內有修會,就是有特別召叫的人聚集起來,希望在現世裡實踐天國的生活,而一般的修士及修女,都會在決定成為修士、修女時,發三個願:守貞、貧窮及服從願,代表他們期盼天國臨在。這種做法,並不見於基督教。
小團體不活躍 Vs 團契活躍是教會支柱
基督教教會幾乎所有人都會參與團契,是他們信仰生活的重心,也藉團契連繫教友,以及教會與教友的關係。團契生活多樣化,既有研習聖經,也有社交聯誼。天主教的小團體多是指堂區內的善會,以功能為主,組織起來是為做好服務。
梵蒂岡 Vs 沒有教廷
天主教因歷史發展的因由,有梵蒂岡這個政治實體,故此有國家的部分。這個小國同時也是整個天主教的大腦,從組織層面來說,教廷管理天主教的一切,有關天主教的政策與信仰指導,都由此而來。基督教有不同的教派,各自有本身的核心,彼此並不統屬,與天主教不同。
中央財政 Vs 自負盈虧
每個基督教教會都有自己獨立的財政,也就是說,每個教會都有財政負擔,如果入不敷支,有倒閉的可能。天主教的教區、堂區由教廷作決定,教區、堂區的存廢,財政沒有決定性,即使部分教區及堂區入不敷支,基於傳播信仰的原因,也會由中央繼續支持下去。
耶穌在聖體內 Vs 聖餐只是餅
天主教視感恩聖事裡的麵餅,經過祝聖後,真實地成為基督的身體,因此在領受聖體時,是真真實實地領受基督的身體,所以領受聖體是極其神聖的時刻,成聖後的聖體不可待慢,因為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教雖然有聖餐禮,但他們視這是紀念行動,領受麵餅是紀念基督的最後晚餐,吃的餅只是餅。
從宗徒傳下來 Vs 自己創立
天主教強調教會是「從宗徒傳下來」,即今天教會與宗徒是有直接的連繫,亦唯有與宗徒保持一份連繫,才是教會。故此,即使我們有不同的地方教會、不同的教區,仍然是同一教會內;基督教沒有這種連繫的概念,反而相信只要幾個聚在一起,基督就臨在其中,所以每一個教友都可以創立自己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