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 2000+ —
2nd & 4th Monday
誰淪落如斯田地?當然不是發生在今時今日。
早於十世紀封建時代起,政教之間爭持連綿不絕,皇帝與教宗在權力拉鋸上一浪接一浪,例子多的是,尤其在教宗權力佔上峰的時候,亦與教會改革有關。
封建制度下,教會以上還有掌握委派主教權的皇帝,每名主教被祝聖晉牧之際,同時授予王侯之職,集神權、政權及財政大權於一身;有些貴族或王侯甚至自我任命主教,後由教會祝聖追認,無怪乎那時人們指進入神職界是升官致富路。
1059 年教宗頒布教會改革法令,規定未來教宗必須只由樞機團選出。1075 年,教宗額我略七世 (Pope Gregory VII) 更銳意進行一連串改革,掃除陋習,買賣神職及神職姘居均屬違法,觸犯者一律撤銷職務;收回皇帝對主教、修院院長及教宗的委任權,並禁止主教接受世俗權威的任命,所有擁有世俗權威如貴族或王侯等不可成為主教。
這番動作直接刺激帝王的神經線,因為當時帝國不少封建王侯都是主教,分封侯不再由皇帝選派,變相削弱他們的實權。
對此反應最激烈的日耳曼皇帝(同時也是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四世 (Henry IV) 宣布罷黜教宗額我略七世,教宗遂反過來開除他的教籍,罷黜其王位。亨利四世被教宗罷黜王位,意味著他失去教宗的祝福,具體的影響是人民及貴族不需要再聽命於他,喪失實權,瞬間令他處於孤立無援境地。
亨利深知事態不妙,唯有作出向教宗低頭的行動。1077 年 1 月,教宗在前往奧格斯堡參與帝國議會途中,在意大利中北部卡諾薩堡 (Canossa) 作客,時為嚴冬,亨利四世携同妻子、兩歲兒子及王室人員攀過阿爾卑斯山,來到卡諾薩堡,身披麻衣,在城門外赤足苦跪在冰天雪地整整三天三夜,向教宗求恕,切願恢復教籍。教宗最後接受他的悔過,重新承認他的王位。在歷史上,這是著名的卡諾薩之行或卡諾薩悔罪 (Walk to Canossa)。
故事尚未完結。權力爭持下,皇帝的悔罪怎會出自真心誠意!三年後,亨利四世鞏固帝國國力,整頓了王侯的歸順,再度反擊,又一次宣布廢除教宗,並揮軍攻佔羅馬,擅立另一位教宗,迫使額我略七世逃往天使城堡,被諾曼人救援。
額我略七世最後的命運堪虞,羅馬城遭到洗劫及焚毀,教宗逃難至意大利南部,最後鬱鬱而終,死前遺下這一句:「我熱愛正義,憎惡邪惡,所以死於流亡中。」
聖俗權力的爭持,教宗與帝王的權限問題,直至 1122 年教廷與皇帝亨利五世 (Henry V) 簽署「沃爾姆斯協定」(Concordat of Worms) 初步得到解決。協定指出,主教由教宗任命祝聖;主教是地區社會的行政首長,在行政權威上,須聽從皇帝。
政教管轄權在協定下劃分清晰,但教宗與帝王之間因不同事端出現爭持仍未告終。隨著教宗在世界的權威起伏有變,一般認為,十二世紀可謂教宗權威的頂峰,從那時起,至十二世紀中段,世俗權威上升,教宗權威逐走下坡。(微風)
* Graphic by gramh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