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生活

托缽修會出現 腐化教會的清泉

— 教會 2000+ —

2nd & 4th Monday

中世紀的教會,腐敗情況日益加深,不時有人嘗試回到根本,反省求問:「如何真正本著基督精神,徹底地跟隨祂?」更有人付諸行動,以十分破格、另類的方式,過徹底神貧、跟隨基督的生活,他是意大利亞西西的方濟 (St Francis of Assisi)。

早於六至九世紀,已有隱修院的發展,例如意大利的本篤會、法國的克呂尼修道院等,他們都是群居於修院內,修道生活圍繞祈禱、工作、讀經及靜默。方濟的方式則截然不同。

聖方濟原名 Giovanni Benadone,是布匹富商的兒子,曾醉心騎士之途,有望躋身貴族之列。一次戰役中淪為俘虜,患病後重返亞西西家園。

亞西西城附近有座聖達勉堂 (San Damiano),養病中的方濟曾在那裡聽到十架上的苦像對他說:「重建我的聖堂吧!因為它已經快要傾倒了。」這趟經驗迎來方濟生命的轉捩點,在腐化教會的氛圍中,「重建倒塌的教會」儼如一幅奧妙的圖像,給教會帶來清泉;這度清泉指的正是托缽傳教修會的出現。

方濟果真坐言起行,著手重建聖堂,一磚一瓦得來不易,用來修築的石頭,須在城中乞討,自然惹來他父親的震怒。方濟下定了決心,作為以貧苦耶穌為典範的跟隨者,在父親及眾人面前,脫光衣服,表示徹底摒棄一切父蔭,赤足離開。

此後一年間,陸續有十一人加入方濟的行列,他們自稱「小兄弟」(fratres minors),往後方濟會修士被稱為 friars,就是由拉丁文 fratres 演變而來。

方濟實踐基督精神的方式十分「貼地」甚至「貼身」,他在路上遇見痲瘋病人,最初本能反應企圖避開病人,及後想到耶穌也關心癩病人,他突破心理關口,主動親吻及擁抱病人,效法耶穌。之後他更與眾小兄弟去到城外,服侍那裡的痲瘋病人,成為他們的朋友。

1209 年,方濟會在教宗依諾森三世 (Pope Innocent III) 的祝福下正式誕生,是為托缽修會,努力於祈禱、勞動與宣講福音,秉持窮苦、謙卑、樸素的精神,十年間人數增長至三千。他們的傳教足跡遍及多地,包括摩洛哥及聖地耶路撒冷。第五次十字軍東征中,方濟亦隨軍赴埃及,向蘇丹王傳教,將基督的愛帶往那裡。

方濟會的人數逐漸增多,團體越加龐大,需要有系統式的管理與運作,方濟有感此非他本性及能力所駕馭或熱中。他開始著手撰寫會規,至 1223 年會規得到教宗正式的認可;差不多在這時候,方濟也辭去總會長之職。

方濟晚年時,一次在意大利中部拉維納山 (Mountain La Verna) 祈禱時領受了五傷的恩寵,自始他的手、腳與肋旁出現基督苦難的標記,血跡斑斑。起初他竭力在人前隱藏自己的五傷,卻越發引來人們的注意,體會方濟經驗的恩寵。

向來與大自然圓融一體的方濟,甚至與動物「交談」,真的非常貼地又貼心,他也是在這時候,撰寫那著名的《太陽兄弟之歌》,稱太陽為哥哥,月亮為妹妹。方濟於 1226年 10 月 3 日因病辭世,享年四十五。兩年後被封為精修聖人,奉為動物及環境主保。(微風)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