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
當培肋舍特人派哥肋雅挑戰以色列人,撒烏爾和全以色列都很害怕,達味聽說這事就自薦出戰,撒烏爾勸達味不要去,又給達味盔甲及自己的刀,可見撒烏爾很重己力,反之達味就相信從獅子爪中拯救他的上主也必救他於哥肋雅之手,結果天主真的讓他戰勝哥肋雅,由此可見遇事撒烏爾靠自己多於依賴天主,達味則相反(撒上17:1-54)。
達味在撒烏爾手下做事,總是成功,又屢屢戰敗培人,甚受人民歡迎;這使撒烏爾非常嫉妒,從此一心想拔除達味:他把女兒默辣布許配達味,目的是讓他出戰,好死在培肋人舍特手上(撒上18:17-21)。但最重要的是撒烏爾看到上主與達味同在,但仍不斷加害達味(撒上18:5-28)。我們有時都會像撒烏爾,陷入嫉妒之中,只看到對手是我們成功路上的障礙,卻沒有看清楚自己是否稱職。撒烏爾沒有反省自己為甚麼失敗:以色列君王的基本責任是要聽上主的話,但他沒有,因為他凡事靠己力,所以常常害怕,常在恐懼中魯莽行事,他只看重君王的外在素質,得到人民擁戴、尊敬等,但內在的素質則完全欠奉,他只是位徒具外表的君王吧了!
撒上剩下來的篇幅是寫撒烏爾飽受嫉妒的煎熬:兒子約納堂為達味求情,求父親不要加害達味,結果撒烏爾和兒子決裂,並要行刺他(撒上20:24-34)。另外,他也多次派人殺害達味(撒上19:1,10-11,15,23:21-23),但達味卻兩次放過撒烏爾的性命(撒上24:10-16, 26:9-12,22-24)。對這一切,撒烏爾深知自己做錯,但卻被嫉妒捆綁,身不由己,內心非常痛苦(撒上24:18-22,26:21,25)。
撒慕耳死後,培肋舍特人又來攻打以色列,撒烏爾又害怕起來,求問天主不得要領,在恐懼中,他做了明知故犯的事,找女巫問卜,撒慕耳先知出現,再次申明上主已離開他,並聲明撒烏爾會在對抗培肋舍特人的戰事中喪生(撒上28:5-19)。結局當然是悲慘,撒烏爾的三個兒子戰死沙場,而撒烏爾為了不被敵人所殺,自刎而死(撒上31:1-6)。
撒烏爾從一開始就自卑,自忖是個本雅明人,是最小的支派(撒上9:21)。這原不打緊,很多先知也自卑,例如梅瑟也是,但壞在往後的日子,撒烏爾並沒有從這缺乏信心的狀態中走出來;他沒有明白能給人力量、勇氣的唯有天主,所以遇事就靠己力,自亂陣腳。而且對自己身為君王的責任掉以輕心,做錯事後又沒有誠心反省悔改,所以自鑄悲劇,無法自拔,可嘆。
靈修生命是個旅程,就像以民在曠野行走,進入了福地,但走著走著,又會回復到民長紀門限外的時期,又會像撒烏爾般的害怕,所以,在結束撒烏爾悲劇一生的反省時,讓我們一起向上主禱告:主啊!我們願意放手讓您去帶領,求您鞏固我們一生的腳步,使我們不至害怕跌倒!就算我們跌倒,也求您回首扶持帶領,因為我們身上實在帶有太多撒烏爾的影子,唯有您可救我們免陷這悲慘的結局!
Photo by Vidar Nordli-Mathisen on Unsplash